①泛指阳气受郁而出现内热盛的证候。临床表现头痛、目赤、口疮、腹痛、便秘、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实等症。②指情志抑郁,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内热的病证。可见头痛、胁痛、失眠、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等。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身重痧,痧症初发,势虽凶暴,未必身重,若饮热汤热酒,痧毒即阻塞经络血肉之间,遍身重痛,不能转侧,或呕吐腹胀,脉伏。放痧之后,治先消瘀解毒。宜三十五号家人方。如痧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训疽。指发于指端和手心、足心及心窝部的瘭疽。证治见瘭疽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承筋。见该条。
出《兰台轨范》。即棉花子,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四。由寒气收敛腠理,阳气不能发越、怫郁而作。多在秋冬季节,项背或周身发疮,如疥如癣;或如疙瘩作痒,浸水结痂,至交春暖即愈。宜内服荆防败毒散解表,再以补中益气汤实表;外搽绣球丸
出《食疗本草》。即桑白皮,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丝瓜子之别名,详该条。
络脉中的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
流注病的一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常因寒热湿毒流注小腿肌肤。症见疮形平坦,状如牛眼,脚跟漫肿,色紫或紫黑,溃后脓水浸渍漫延,日久不敛。类似小腿硬缘性溃疡。治宜服荆防通圣散加木瓜、牛膝、防己、苍术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