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蛏肉

蛏肉

《中药大辞典》:蛏肉

药材名称蛏肉

拼音Chēnɡ Ròu

别名蛏肠(《纲目》)

出处食疗本草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

原形态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壳长约4~8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约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外韧带黑褐色,略近三角形。壳面平滑,生长纹显着,由壳顶至腹面,并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壳皮,顶部带脱落而呈白色。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凹沟相对的突起。铰合部小,右壳具2个针状主齿,左壳具3个主齿,中央1个大而分叉。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大,前端呈圆形。前、后闭壳肌均为三角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足部肌肉发达,两侧扁,尖端平,形成一卵圆形的跖面,足孔周围具有很多触手。水管2条,长而分开。

生境分部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

化学成分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00微克。

性味甘咸,寒。

①《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②《本草从新》:"甘咸,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肾、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①《嘉佑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②《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③《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退胸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注意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

②《医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泻。"

复方①治湿热水肿:蛏干二两,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蛏肉

药材名称蛏肉

拼音Chēnɡ Ròu

英文名Razor Clam

别名蛏肠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纲目》: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咸、现相似,其类甚多,闽、粤人以团种之,候潮泥壅活,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

来源药材基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捕。捕得后,洗净,去壳,取肉,鲜用或晒干。养殖者于春季播种后,当年7月、8月即可由获。产区多制成蛏干,系将鲜蛏在海水中洗净后,置于名册人干煮至壳张开,剥开蛏壳,洗去泥沙,晒1-2天,至蛏肉呈淡黄色即成。

原形态缢蛏,贝壳长圆柱形,薄而脆,几半透明,一般壳长40-85mm,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喜栖息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埋栖于中、低潮区软泥沙滩,一般潜入深度为100-200mm。主要以硅藻为食料。雌雄异体,繁殖期为8-11月。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等地已人工养殖。

化学成分每100g含水分88g,蛋白质7.2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钙133mg,磷 114mg,铁22.7mg,热量48200.8kJ。每1kg蛏干含碘1900μg。肉中含糖原(glycogen)每1kg鲜肉中含3g。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阴;清热;除烦。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50-100g(鲜品可用至250g)。

注意不宜生食。

复方①治湿热水肿: 蛏干二两, 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②治中暑血痢: 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2.《嘉佑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3.《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4.《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5.《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退脑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瓠子子

    《中药大辞典》:瓠子子药材名称瓠子子拼音Hù Zǐ Zǐ出处《滇南本草》来源葫芦科植物瓠子的种子。化学成分含油51.57%。油中含饱和脂肪酸22.7%、油酸18.7%、亚油酸58.6%。功能

  • 鹳骨

    《中药大辞典》:鹳骨药材名称鹳骨拼音Guàn Gǔ出处《别录》来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原形态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

  • 味牛膝

    《全国中草药汇编》:味牛膝药材名称味牛膝别名味膝、尾膝、未牛膝、土牛膝、窝牛膝来源爵床科味牛膝Strobilanthes grossus C. B. Clarke 或 S. forrestii Die

  • 仙鹤草根芽

    药材名称仙鹤草根芽拼音Xiān Hè Cǎo Gēn Yá别名狼牙草根芽(《中草药通讯》(1):34,1972)。出处《中华医学杂志》6:436,l974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等带

  • 赛金刚

    《中药大辞典》:赛金刚药材名称赛金刚拼音Sài Jīn Gānɡ别名曲莲、细叶锣锅底(《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赛金刚的块根。全年可采,而以秋季藤蔓枯萎

  • 长圆叶艾纳香

    药材名称长圆叶艾纳香别名大黄草、大红草、白叶来源菊科长圆叶艾纳香Blumea oblongifolia Kita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酚性物质、甾醇、黄酮类。药理作用抑

  • 地钱

    药材名称地钱拼音Dì Qián别名巴骨龙、脓痂草、米海苔、地梭罗、龙眼草来源苔藓类地钱科地钱属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

  • 山稗子根

    药材名称山稗子根拼音Shān Bài Zǐ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浆果苔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x baccans Nee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浆果

  • 蜈蚣刺

    药材名称蜈蚣刺拼音Wú Gōnɡ Cì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多叶花椒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multijugum Franch.采收和

  • 牿岭勾儿茶

    药材名称牿岭勾儿茶拼音Gù Lǐnɡ Gōu ér Chá别名勾儿茶、紫青藤来源鼠李科勾儿茶属植物牿岭勾儿茶Berchemia kulingensis Schne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