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蛏肉

蛏肉

《中药大辞典》:蛏肉

药材名称蛏肉

拼音Chēnɡ Ròu

别名蛏肠(《纲目》)

出处食疗本草

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

原形态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壳长约4~8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约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外韧带黑褐色,略近三角形。壳面平滑,生长纹显着,由壳顶至腹面,并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的壳皮,顶部带脱落而呈白色。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凹沟相对的突起。铰合部小,右壳具2个针状主齿,左壳具3个主齿,中央1个大而分叉。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大,前端呈圆形。前、后闭壳肌均为三角形,后闭壳肌痕较大。足部肌肉发达,两侧扁,尖端平,形成一卵圆形的跖面,足孔周围具有很多触手。水管2条,长而分开。

生境分部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

化学成分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00微克。

性味甘咸,寒。

①《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②《本草从新》:"甘咸,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肾、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①《嘉佑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②《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③《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退胸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注意①孟诜:"天行病后不可食。"

②《医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泻。"

复方①治湿热水肿:蛏干二两,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蛏肉

药材名称蛏肉

拼音Chēnɡ Ròu

英文名Razor Clam

别名蛏肠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纲目》: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咸、现相似,其类甚多,闽、粤人以团种之,候潮泥壅活,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

来源药材基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捕。捕得后,洗净,去壳,取肉,鲜用或晒干。养殖者于春季播种后,当年7月、8月即可由获。产区多制成蛏干,系将鲜蛏在海水中洗净后,置于名册人干煮至壳张开,剥开蛏壳,洗去泥沙,晒1-2天,至蛏肉呈淡黄色即成。

原形态缢蛏,贝壳长圆柱形,薄而脆,几半透明,一般壳长40-85mm,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喜栖息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埋栖于中、低潮区软泥沙滩,一般潜入深度为100-200mm。主要以硅藻为食料。雌雄异体,繁殖期为8-11月。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浙江、福建等地已人工养殖。

化学成分每100g含水分88g,蛋白质7.2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钙133mg,磷 114mg,铁22.7mg,热量48200.8kJ。每1kg蛏干含碘1900μg。肉中含糖原(glycogen)每1kg鲜肉中含3g。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阴;清热;除烦。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50-100g(鲜品可用至250g)。

注意不宜生食。

复方①治湿热水肿: 蛏干二两, 炖蒜头梗服。(《泉州本草》)②治中暑血痢: 蛏和刺瓜煮食。(《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1.《本草求真》:蛏,性体属阴,故能解烦涤热,然惟水衰火盛者则宜。若使脾胃素冷,服之必有动气泄泻之虞矣。书言可治冷痢,似属巧说,未可深信。

2.《嘉佑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

3.《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

4.《医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烦去热。干食,补心滋阴。

5.《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消水肿,退脑中邪热。主治湿热水肿,中暑血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一箭球

    药材名称大一箭球拼音Dà Yī Jiàn Qiú别名龙须草、绣球草、一包刺、一包金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刺子莞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ynchospora rubra(Lour.)Maki

  • 跌破勒

    药材名称跌破勒拼音Diē Pò Lè英文名Seed of Longleaf Xylosma别名小角刺、铁梨木、凿子树出处出自《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长叶柞木的叶、刺及种子

  • 公鸡头叶

    药材名称公鸡头叶拼音Gōnɡ Jī Tóu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贯众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摘取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原形态植株高30-70cm。根茎短而斜升,

  • 枫荷梨

    《全国中草药汇编》:枫荷梨药材名称枫荷梨拼音Fēnɡ Hé Lí别名偏荷枫、白荷、鸭脚荷、枫荷桂、边荷枫、阴阳枫、木五加、三叉一支镖、梨荷枫、半荷枫、鸭脚木[江西],白半枫荷、白皮

  • 毛五加皮

    药材名称毛五加皮拼音Máo Wǔ Jiā Pí别名红毛五加皮、刺五甲、刺甲皮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糙叶藤五加的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lercorrhiazus (Ol

  • 棕榈皮

    《中药大辞典》:棕榈皮药材名称棕榈皮拼音Zōnɡ Lǘ Pí别名拼榈木皮(《本草拾遗》),棕毛(《普济方》),棕皮(《本草求原》)。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全年可采

  • 槭叶草

    药材名称槭叶草拼音Qì Yè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Mapleleafgrass别名腊八菜、爬山虎。出处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来源药材基源:为虎耳草科植物椒叶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

  • 野丁香根

    《中药大辞典》:野丁香根药材名称野丁香根拼音Yě Dīnɡ Xiānɡ Gēn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桂丁香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丁香"条。性味涩微苦,凉。

  • 东菊

    药材名称东菊拼音Dōnɡ Jú别名细药、兰铁草。踏地莲花莱、牙陷药、野菠菜、细牛舌片。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菊科植物东菊的全草。夏、秋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基生叶丛生,倒披针形,先端圆

  • 野三七

    药材名称野三七拼音Yě Sān Qī别名香刺、土三七、竹节七、白三七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采收和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