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蛔虫

蛔虫

九虫之一。又称心虫。《内经》称蛟蛕;《金匮要略》称蚘虫;《诸病源候论》又称长虫。蛔虫寄生人体中,称蛔虫病。多因脾胃虚弱,杂食生冷甘肥油腻,或不洁瓜果蔬菜所致。症见腹痛,痛有休止;亦可痛处有肿块聚起,上下往来活动,虫动则痛作,虫静则痛止;虫痛攻心,相似于胆道蛔虫症;并可有面色白或黄白相间或有虫斑,消瘦,呕吐清水或蛔虫等。治疗以驱虫为主,脾胃虚弱,或挟积滞者,兼用健脾消导等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万应丸等。

猜你喜欢

  • 凤眼

    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卒吐逆……又方: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文头各一壮。”后《太平圣惠方》、《针灸集成》等均有记载,并谓治小儿雀目,目生白翳,指不能屈伸等。《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以大指甲后

  • 席珍子

    【介绍】:见王钖鑫条。

  • 舌柱

    出《灵枢·终始篇》。《类经》卷二十一:“舌柱,即舌下之筋如柱也。”似指舌系带。

  • 金钩藤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钩藤,详该条。

  • 神效宣脑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郁金、川芎、青黛、薄荷、小黄米各二分。为末,每次少许,口噙冷水搐鼻中。治鼻痛。

  • ①运输或灌注。《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②音义同腧,穴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 王衮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曾任滑台(今河南滑县)官吏,后潜心医学,留意方书,搜辑医方七千余首,从中选辑了五百余方,于1047年(庆历七年)刊行于世,书名《博济方》,在

  • 李大参

    【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著《伤寒指南论》1卷,已佚。

  • 辛甘化阳

    治法之一。辛味与甘味药同用以扶助阳气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辛味、甘味药合用有益阳作用。如伤寒过汗引起心阳不足,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伤寒论·

  • 女科指掌

    书名。5卷。清·叶其蓁撰。刊于1724年。本书分调经、种子、胎前、临产、产后五门,系作者引录前人妇科著作,参以己见编成。叙述每种病证,首先编成歌诀,其次分析病证,介绍治法。惟书中杂有部分迷信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