蟀谷
见率骨条。
见率骨条。
见《质问本草》。为蜘蛛抱蛋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芜荑之处方名,详该条。
指哺乳期间中断乳汁分泌的方法。王实颖《广嗣五种备要·保胎方论》:“产母不令子饮乳,有乳而欲消者,用麦芽五钱,炒为末,四物汤调服即消。或用神曲二钱,炒为末,酒吞日服一次。”参见断乳条。
病名。系指舌上生泡如珠。《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珠此心脾积热,舌生白泡大小不一,六脉洪大。”生于舌下者名舌下珠。治宜凉血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阴门痒。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湿热者,
解剖学同名骨。在眼眶内侧壁前方,左右眼各一块。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马蹄金之别名,详该条。
见元亨疗马集条。
旃,音毡,zhān。见《药物学大成》。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手心毒见于掌边者。见手心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