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蟅虫

蟅虫

药材名称蟅虫

拼音Zhè Chónɡ

别名地鳖(《本经》),土鳖(《别录》),过街(《埤雅》),簸箕虫(《本草衍义》),蚵蚾虫(《袖珍方》),地婢虫(《鲍氏小儿方》),山蟑螂(《本草求原》),地乌龟(《分类草药性》),土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虫母、盖子虫(《河北药材》),土虫(《吉林中草药》),节节虫、蚂蚁虎(《江苏药材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姬蠊科昆虫赤边水蟅雄性全虫。5~8月间捕捉。用炒香麦麸撒于地上以诱捕之,或晚上用灯光诱捕。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烤干;亦可用清水洗净后,再用盐水煮过,晒干或烤干。

原形态①地鳖

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3厘米,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头小,向腹面弯曲。口器咀嚼式,大颚坚硬。复眼发达,肾脏形;单眼2个。触角丝状,长而多节。前胸扩大如盾状,前狭后阔,盖于头上。雄虫前胸呈波状纹,有缺刻,具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不用时折成扇状。足3对,发育相等,具细毛,生刺颇多,基部扩大,盖及胸膛面及腹基部分,跗节5;具2爪。腹部第1腹节极短,其腹板不发达,第8、9两腹节之背板缩短,昆须1对。雄虫第9腹板有腹刺1对;雌虫第8、9两腹板缩藏于第7腹板的里面。生殖器不突出。

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昼伏夜出,觅食腐殖质及淀粉等物。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赤边水蟅,又名:药用光蠊。

雌雄虫形态相似。雌虫长2.7~3.3厘米;雄虫长2.2~2.4厘米。体黑褐色。头部位于前胸下。眼不发达,眼间区宽。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两侧后角近于垂直。前侧缘有淡黄色镶边。前后翅均退化为翅基,末端尖削。足粗短,腿节下缘有巨刺。腹节腹板雌虫仅见7节,雄虫可见8节。尾须粗短。

生活于油坊、酱坊、灶脚下及墙角阴湿松土中。分布华南及福建、台湾等地。

性状土鳖虫

为昆虫地鳖的干燥雌虫。呈卵圆形而扁平,长2~3厘米,宽1~2厘米。头部一端较窄;尾部较宽;背面紫黑色,呈甲壳状,为9个横节覆瓦状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泽,可见小形的头部,棕黑色;触角1对,多已脱落。脚部足3对,弯曲,腹部隆起,有弯曲的节,尾节较宽而略尖。质松脆,易破碎,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润光泽,无泥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此外,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亦产。以江苏、浙江所产者个小,体轻、腹中无泥,品质最优,称为"苏土元";其他地区所产个大体重,腹中含泥,品质较次,称"大土元"或"汉土元"。

②金边土鳖

又名:金边地鳖虫。为昆虫赤边水蟅的干燥雌虫。呈长卵形而扁,长3~3.5厘米,宽1.5~2厘米。背面黑棕色,有光泽,呈甲壳状,有10个横节,第1节较宽,边缘有黄色狭边,以下9节边缘为红棕色,每节均有锯齿,第2、3节的两侧,各有1对特异的翅状物。腹面红棕色,有光泽。余与上种相同。

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此外,鳖蠊科昆虫冀地鳖的干燥雌虫,亦入药用。产北京。

药理作用在试管内,用美蓝法曾测得地鳖虫浸膏(水煎后加醇沉淀)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的作用,但用瓦伯氏呼吸器法,则为阴性结果。土鳖虫全蝎蜈蚣混合研末制成的"结核散",在试臂内对人型结核杆菌无抑菌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以沸水洗净,文火焙干。

①《本草通玄》:"去足,炒。"

②《得配本草》:"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

性味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消毒。"

③《药性论》:"味苦咸。"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逐瘀,破积,通络,理伤。治症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木舌,重舌。

①《本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②《药性论》:"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

③《本草衍义》:"乳脉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滤清服。"

④《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术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

⑤《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

⑥《本草再新》:"消水肿,败毒。"

⑦《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

注意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皂荚、菖蒲。"

②《药性论》:"畏屋游。"

③《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复方①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丸)

②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③治折伤,接骨:㈠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医方摘要》)㈡蚵蚾六钱(隔纸,砂锅内焙干),自然铜二两(火煅醋淬七次)。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袖珍方》)

④治疯狗咬伤:蟅虫七个(去足,炒),生大黄三钱,桃仁七粒(去皮,尖)。白蜜三钱,黄酒一碗,煎至七分服。(《吉林中草药》)

⑤治重舌满口,不得语:蟅虫七枚(微炒),盐一两半。以水一大盏,同煎五、七沸。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圣惠方》煎含蟅虫汤)

⑥治重舌塞痛:地鳖虫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鲍氏小儿方》)

⑦治小儿腹痛夜啼:蟅虫半分(微炒),赤芍药一分,芎藭一分。捣罗为末。每眼,以温酒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⑧治瘰疬:鲜地鳖虫、陈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同捣烂。用膏药贴上,未溃即消,已溃即敛。(《中医杂志》(21):6,1926)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蟅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乃足厥阴经药也。夫血者,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周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症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②《长沙药解》:"蟅虫善化瘀血,最补损伤,《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症瘕;大黄蟅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下瘀血汤用之治产后腹痛,内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以其消癥而破瘀也。"

③《本草求真》:"蟅虫,古人用此以治跌打损伤,则多合自然铜龙骨血竭乳香没药、五铢钱、黄荆子、麻皮灰、狗头骨。以治下腹痛、血痛、血闭,则合桃仁大黄。各随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羊肚菜

    药材名称羊肚菜别名羊肚菌、羊肚蘑、编笠菌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盘菌目马鞍菌科羊肚菜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于春、夏之交的雨后,产生在阔叶林中地上

  • 柯蒲木

    《中药大辞典》:柯蒲木药材名称柯蒲木拼音Kē Pú Mù别名勐呵(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夹竹枕科植物云南蕊木的果实、叶。果,秋季采收。叶,全年可采。原形态云南蕊木,又

  • 滇池海棠

    药材名称滇池海棠拼音Diān Chí Hǎi Tánɡ英文名fruit of Yunnan Crabapple, Yunnan Crabapple别名云南海棠、云南山楂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

  • 铁杆地柏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杆地柏枝药材名称铁杆地柏枝拼音Tiě Gǎn Dì Bǎi Zhī别名地柏枝[陕西]、一柱香来源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北京铁角蕨Asplenium pekinense

  • 西瓜黑霜

    药材名称西瓜黑霜炮制大西瓜1个,切开瓜蒂部,倒去瓤、子,装满大蒜瓣,仍以瓜蒂盖好,以纸筋泥封固,于火中煨1天,取出研细末备用。功能主治治慢性肾炎,浮肿,肝病腹水。用法用量每次1钱,1日2次吞服。摘录《

  • 十萼茄

    药材名称十萼茄别名猫耳草、红丝线、钮扣子、血见愁来源茄科红丝线属植物双花红丝线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以叶和全株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味涩,凉。功能主

  • 刺楸

    药材名称刺楸拼音Cì Qiū别名鸟不宿、钉木树、丁桐皮来源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以根、根皮或树皮入药。全年可采,洗净

  • 莱菔缨

    药材名称莱菔缨别名萝卜英、莱菔英来源十字花科莱菔缨Raphanus sativus L.,以地上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消食止渴,祛热解毒。主治胸中满闷,两胁作胀,化积滞,解酒毒。用法用量

  • 玉蜀黍叶

    《中药大辞典》:玉蜀黍叶药材名称玉蜀黍叶拼音Yù Shǔ Shǔ Yè出处《纲目》来源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玉蜀黍"条。化学成分茎、叶含有抗

  • 赤瓟根

    药材名称赤瓟根拼音Chì Pá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赤瓟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ladiantha nudiflora Hemsl.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原形态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