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今多指经外奇穴海泉,见该条。
书名。御药院是宋、金、元三朝宫庭中药局机构。《御药院方》即其所制之成方配本,但三朝所修订之内容均有所不同。今存本为元代配本的一种。系1338年经许国桢等人修订者,共11卷。内容包括治风药、伤寒、一切气
经穴名。代号HT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经始。属手少阴心经。井(木)穴。位于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主治发热,昏迷,晕厥,心痛
即髃骨。详髃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五方。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天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黄酒调下,日二次。治破伤风之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者。
指急性热病少阴阴液耗伤,又见阳明燥实内结的三种急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
病证名。小儿哺乳停滞,消化不良。《医宗金鑑·幼科心法要诀》:“乳滞之儿,其候睡卧不宁,不时啼叫,口中气热,颅吐乳片,肚胀腹热,大便酸臭。”治当调和脾胃,兼以消导,用消乳丸。
见《东垣试效方》卷五。即助阳和血补气汤,见该条。
出《难经·六十九难》。运用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来治疗五脏虚证。如肾为肝母,肝的虚证,不仅补肝,还须补肾。又如肝有虚火,症见失眠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无力,用滋水涵木法,补肾水以制肝的虚火。
大指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