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调小儿脾胃

调小儿脾胃

伤积治法。小儿诸疾,皆由乳食无度,过于饱伤,以致不能消化,留而成滞成积。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大凡肚胀,或硬,或热,皆由内实,法当疏利。故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消导,如枳术丸。《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胃虚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等剂,胃实用北桔梗枳壳柴胡大黄等剂。若夫胃中停寒,则干姜官桂丁香,又不可缺。贵在酌量,但以小小分剂与之,夫是为之平胃。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盖火能生土,当以心药入于脾胃药之中,庶几两得。”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机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因此,乳食积滞后期,又当以补虚为要点,兼或辅以消导行气,以期脾胃调和而臻康复。

猜你喜欢

  • 左转藤

    见《天宝本草》。为海金沙草之别名,详该条。

  • 孙迴璞

    【生卒】: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唐太宗时为殿中侍御医。

  • 徐杜真

    【介绍】:元代医家。安徽休宁人。儿科医生徐道聪之子,精通医术。撰有《徐氏方书》一书,已佚。

  • 素问玄机原病式

    书名。金·刘完素撰。1卷。约成书于1152年左右。本书主要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整理归纳为五运、六气主病十一条病机,共277首为五运主病,次别六气为病,分风、热、湿、火、燥、寒六类,

  • 血瘀痛经

    病证名。多因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受寒凉,或情志内伤等,致使宿血停滞,凝结成瘀,内阻冲任胞脉,碍血下行,血滞胞中。症见经前或经行之时,小腹刺痛拒按,经血量少、有块,血块下后痛减。治宜活血祛瘀。方用膈下

  • 陈良佐

    【介绍】:清代医家。字三锡。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与杨璿一起编撰有《伤寒辨摘要》(1784刊行)、《寒温条辨》(1784刊行)等书。

  • 槲白皮

    出《崔氏纂要方》。为槲皮之别名,详该条。

  • 倒睫

    病证名。《目经大成》卷二:“此证皆由患疾,妄称时眼,不以为意,……致风邪深入,久而不瘳,然后内急外弛,皮宽弦紧,睫渐拳倒。”即倒睫拳毛。详该条。

  • 旱地莲

    出《本草纲目拾遗》。为金莲花之别名,详该条。

  • 燥火喘逆

    病证名。《症因脉治·喘症论》:“燥火喘逆之因,燥万物者,莫燥乎火,故喘症燥火居多,原病式叙喘于热淫条下,盖燥火烁人,则诸逆冲上,诸痿喘呕,诸气膹郁,肺家不宁,喘症作矣。”症见喘咳气逆,吐痰难出,口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