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太阴络脉

猜你喜欢

  • 惊水

    病证名。即惊风后引起的水肿。《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六:“惊水者,前后重叠受惊,致令心火燥盛,饮水过多,停积于脾,其候四肢肿,身上热,若其脉大者生,小者死。”治宜健脾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

  • 退热汤

    《兰室秘藏·自汗门》方。黄芪一钱,柴胡七分,生甘草、黄连(酒制)、黄芩、芍药、地骨皮、生地黄、苍术各五分,当归身、升麻各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滓,食远服。治表中虚热,或遇夜则甚。如身体无力困倦者,加麦门

  • 任脉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脉从胸骨剑突下方的鸠尾穴处分出,向下散于腹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腹部皮肤疼痛,虚则腹部皮肤搔痒。”

  • 脾肚发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卷三。即上发背。见该条。

  • 岗油麻

    出《生草药性备要》。为山芝麻之别名,详该条。

  • 汤头歌诀白话解

    书名。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编。本书将通行的《汤头歌诀》一书,进行了简要的白话解释和个别内容的增删修订,文字浅显简要,便于初学者学习。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昏运

    证名。见《医林绳墨·眩运》。又作昏晕。详该条。

  • 中医伤科学

    书名。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之一,后经修订印行。书中首述伤科总论,其次介绍各种类型的骨折、脱臼、伤筋、创伤和内伤等病,可供临床参考。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真珠母丸

    见《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即真珠丸,见该条。

  • 凉注

    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凉注,心下乍热乍寒,一年之后,四支重,喜卧,噫酢,体常浮肿,往来不时,皮肉黑,羸瘦,生澼,目黄,爪甲及口唇青。”参见九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