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袁句《天花精言》。即痘疮。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者。治同疔疮。
见医灯续焰条。
见《药材学》。为饴糖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系以迷信方法治病。参见祝由、十三科各条。
病证名。又名猴疳。新生儿臀部发红,重者蔓延全身,甚则皮肤发红,随即大片皮肤脱落。《保婴易知录》:“猴疳者,状如圆癣色红,从臀而起,渐及遍身,四周皮脱,中露赤肉,若猴之状,乃胎中毒邪,蓄于肾脏所发。”内
见顾氏医镜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又名血汗、肌衄。详血汗条。
见仙拈集条。
指面现枯萎晦黄的病色。多由脾胃虚弱,气血不能上荣所致。《中藏经·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脾病则面色萎黄。”可见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病及贫血、失血、营养不良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