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酒癖

酒癖

①病因之一。指嗜酒成癖。②病名。指饮酒过度,水饮搏聚于胸膈、胁肋的癖病。《诸病源候论·酒癖候》:“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其状胁下气急而痛。”《外台秘要》卷八:“酒癖,饮酒停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视,耳聋腹中水声。”《太平圣惠方·治酒癖诸方》:“酒癖,因酒后饮水,停留于胸膈之间及两胁下痛短气而渴。”《圣济总录》卷七十三:“胃弱之人,因饮酒过多,酒性辛热,善渴而引饮,遇气道否塞,酒与饮俱不化,停在胁肋,结聚成癖,其状按之有形,或按之有声,胁下弦急,胀满,或致痛闷,肌瘦不能食,但因酒得之,故谓之酒癖。”治宜消癖化饮。可选用大七气汤、消饮丸、姜桂丸、曲蘗丸、海藻丸等方。参见有关条。

猜你喜欢

  • 支法存

    【介绍】:晋代医家。本为胡人,生长广州,善医术,尤善治脚气病,撰有《申苏方》,五卷,已佚。

  • 左转藤灰

    见《四川中药志》。为海金沙之别名,详该条。

  • 满痧

    病名。见《文堂集验方》卷一。即黑痧。详该条。

  • 舌垫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舌下忽高肿起核名舌垫。”宜防风、荆芥、白芷、细辛、羌活、独活、香附、陈皮、灯心煎服。或参见痰包条。

  • 口齿科

    临床专科之一。专治口腔牙齿疾病。唐代分九科,内有耳目口齿科(见《旧唐书》)。元代分十三科,口齿科才独立成科(见《元史》)。元代《世医得效方》卷十七便设有口齿兼咽喉科。参见十三科条。

  • 走哺

    ①古病名。指下焦实热而致二便不通,呕吐不停者。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张氏医通》卷四:“下焦实热,其气内结,不下泌糟粕,而淤浊反蒸于胃,故二便不通,清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②指

  • 妊娠瘫痪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后血聚养胎,阴血不足,或因气怒痰阻气血,而致手足不举,体用不遂的病症。《叶氏女科证治》:“妊娠手足不能举动,乃痰闭气血也,宜乌药顺气汤(乌药、僵蚕、川芎、白芷、陈皮

  • 两胁刺痛

    证名。见《儒门事亲·治病百法》。指两侧胁肋部疼痛如刺,多由气结、血瘀、癖积及疫疠之气等滞而不散,络脉受损所致。详肺邪胁痛、死血胁痛、胁痛、食积、运气胁痛各条。

  • 听声知病

    听小儿声以辨脏腑病虚实的方法。见《幼科全书》。声悲是肝病,声笑是心病,声呼是肺病,声沉是肾病,声清是胆病,声短是小肠病,声速是胃病,声长是大肠病,声微是膀胱病。声悲慢是肝脾相克病;声速微细是胃与膀胱相

  • 受热厥逆

    病名。小儿暑病之一。出《幼科要略》。为感受暑邪而致的突然昏迷。多因小儿平素体质较差,元气虚弱,感受暑热之邪,热迫营血,逆传心包;或由于暑邪挟湿,湿浊生痰,痰浊上冲,蒙蔽心窍,以致出现突然昏迷,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