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芒行气法
即针向行气法,见该条。
即针向行气法,见该条。
太医署教师职称。负责掌管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的教授和考核,官阶正八品上。参见太医署条。
《素问》篇名。齐与剂同,限剂、分剂的意义。本篇强调要根据病的部位而确定针刺的浅与深,必须有限度和分部,不然就是违反刺法,故名。
①见《本草纲目》。为罗勒之别名。②见《贵阳民间药草》。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舌尖灰黑苔,有刺而干。为邪将入里,兼有食滞。症见发热口苦,耳聋胁痛。宜表里清解、消滞和中(见《伤寒舌鉴》)。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方。川芎二钱半,当归六钱,炙甘草五分,桃仁十五粒,炒麻仁二钱,肉苁蓉(酒洗,去甲)一钱。水煎服。治产后大便秘结,类伤寒三阴证。若汗多便实,加黄芪、麦门冬各一钱;腹满溢便实,加
病名。五脏虚损之一。又称损肾。《慎斋遗书·虚损》:“或从下而损上,如因情欲抑郁所致,则精伤而损肾,肾损则木枯而生火。”《难经·十四难》:“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损其肾者,益其精。”《古本难经
指因感暑热而发病。《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人体部位名。指足跟部。《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结于踵。”
腰痛之一。见《济生方·腰痛》。因雨露水湿侵袭腰部所致。证见腰冷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或见身肿,逢阴雨则痛剧,脉缓。治宜温化水湿。小便不利者则宜渗利,可用不换金正气散、肾着汤、渗湿汤等方。湿本阴邪,
元代医官职称。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只设1人,始设于1272年(至元九年),官阶从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