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附骨痈

附骨痈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附骨痈,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由邪气深入,结于骨而发。初起病势急骤,全身不适、倦怠,继而寒战、高热、汗出而热不减,食少、苔黄腻、质红,脉滑数,甚则恶心呕吐,患处疼痛如锥,色红、肿胀、焮热、拒按,活动受限等。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

猜你喜欢

  • 山脂麻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亚麻之别名,详该条。

  • 老鸹头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 担肠痔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痔横在肛门。”即肛裂。参见肛裂条。

  • 瞳子

    即瞳神。《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详瞳神条。

  • 指孔道。《灵枢·刺节真邪》:“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

  • 白膜叶

    见《岭南草药志》。即白背叶,详该条。

  • 奶浆草

    见《草药手册》。为地锦草之别名,详该条。

  • 黄苔

    主里热证。黄色越深,表示邪热越重。微黄薄苔,为外感风热。黄厚干燥,为胃热伤津,若老黄而燥裂,则属热极。黄而厚腻,为脾胃湿热或肠胃积滞。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则属脾虚有湿。色黄而淡润的厚苔是浊苔,多属湿滞

  • 疿子

    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一卷。亦称痱子,即疿疮。见该条。

  • 衈(ěr 尔)

    病证名。衈者,“耳血也”(《玉篇》)。《红炉点雪》卷一:“耳出血曰衈。”系指耳中出血。由少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血出淡红,不疼不肿,或兼见手足心热,唇红颧赤,脉象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