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分类草药性》。为破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医经著作。宋李駧(子野)撰于1269年。7卷。对《难经》原文随句笺解,训释并重。并于序论部分绘以注义图十七节,图文互释,相得益彰。唯其所释不辨难易,亦乏精辟之见解。现有涵芬楼影印明《正统道藏》本等刊本
见《四川中药志》。为人中白之别名,详该条。
儿科著作。40卷。宋·刘昉撰。刊于1132年。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卷1~3为综述部分,包括求子、方书叙例、小儿调理、用药及诊法;卷4~5为初生儿的保育及诊治;卷6为先天疾病;卷7~1
病证名。《幼幼集成》卷六:“凡儿素常肌肥,痘后羸瘦,虽能饮食,而不为肌肤,乃气血虚故也。治之须明阴阳,不可偏胜。偏阳则伤血,偏阴则伤气,愈见乖离矣。阴日宜服参苓白术散,阳日宜服当归养荣汤。”
见《本草纲目》。为木槿花之别名,详该条。
指五脏病邪随经脉留客于肘、腋、髀、腘等八处关节。《灵枢·邪客》:“人有八虚,……以候五脏,……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如猪肝水,五心烦热,腰腹疼痛,面黄肌瘦,不思饮食,此气血皆虚也。先用黄芩汤(黄芩、当归、川芎、知母、苍术、花粉、白芍)退其烦热,后用调经丸(生地、熟地、当归、白芍、三棱
川贝母、浙贝母的简称,各详该条。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六。即吹口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