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鼻疳疮

鼻疳疮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又名鼻疳鼻疳蚀、鼻疮、鼻、疳鼻等。小儿多患。多因肺胃积热,或由风湿之气壅成内热所致。本症以鼻下两旁生疮,赤痒,或连唇生疮,渗液浸淫、糜烂为主,甚而波及鼻孔;间或伴有消瘦、潮热,或咳逆,或下痢等症。治宜清肺胃湿热,外敷黄连粉,或用儿茶五钱,轻粉雄黄各一钱,冰片一分,为细末,外敷,或外涂青蛤散。参见鼻疮条。

猜你喜欢

  • 王不留

    出《本草纲目》。为王不留行之简称,详该条。

  • 蛇咬草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鹅脚板之别名,详该条。

  • 痘疹良方

    见医方全书条。

  • 大髻婆

    见《广东中草药》。为臭茉莉之别名,详该条。

  • 催气

    指针刺时,采用各种刺激手法促使得气尽快出现。《神应经》:“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临床上,通常采用持续捻转或提插,改变针刺的深度和方法,或用循、摄、弹、摇

  • 鸡肠子草

    见《陕西中草药》。为铃铃草之别名,详该条。

  • 囟顶

    指颅顶部。《素问·气交变大论》:“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

  • 肝血不足

    即肝血虚。详该条。

  • 太乙神针集解

    见太乙神针条。

  • 蔽心骨

    骨名。又名心蔽骨、鸠尾骨。详鸠尾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