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刺果藤

刺果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果藤

药材名称刺果藤

别名大胶藤、牛蹄麻、鸡冠麻

来源梧桐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药。

生境分部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涩、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主治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根0.5~1两,水煎服。鲜根捣烂,酒炒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刺果藤

药材名称刺果藤

拼音Cì Guǒ Ténɡ

英文名Scabrous buttneria

别名大胶藤。

出处始载于《广东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刺果藤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yttneria aspera Coleb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刺果藤 木质大藤本。小枝的幼嫩部分略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被毛;叶宽卵形、心形或近圆形,长7-23cm,宽5.5-1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白色星状短柔毛;基生脉5条。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淡黄白色,内面略带紫红色;萼片卵形,长约2mm,被短柔毛,先端急尖;花瓣5,与萼片互生,先端2裂并有长条形的附属体,约与萼片等长;雄蕊合生成筒,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5;子房5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圆球形或卵状圆球形,直径3-4cm,生多数短粗刺和短柔毛。种子长圆形,长约12mm,成熟时黑色。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中或山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辛;性微湿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有祛风湿,壮筋骨功能。用于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地紫菀

    药材名称白地紫菀拼音Bái Dì Zǐ Wǎn别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白叶不翻、小一支箭、白头翁(《云南中草药选》)。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

  • 竹叶马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马豆药材名称竹叶马豆拼音Zhú Yè Mǎ Dòu别名铁马豆来源豆科竹叶马豆Lathyrus palustris L. var. linearif

  • 白鹅膏

    《中药大辞典》:白鹅膏药材名称白鹅膏拼音Bái é Gāo别名白鹅脂(《千金·食治》)。出处《别录》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鹅肉"条

  • 青丝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青丝龙药材名称青丝龙拼音Qīnɡ Sī Lónɡ别名阴痧草、阳痧草、晒不死、地松杉、地青松杉、杉松兰来源蕨类石松科青丝龙Lycopodium hamiltonii Spr

  • 地皮风

    药材名称地皮风别名翻白叶、小管仲、小天青来源蔷薇科地皮风Potentilla griffithii Hook. f. var. velutina Card.,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云南。性味微苦、涩

  • 走边疆

    药材名称走边疆拼音Zǒu Biān Jiānɡ别名红铧头草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堇菜科植物鸡腿堇菜的叶。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有白色短毛。根茎短。茎直立,常数

  • 败酱

    《中药大辞典》:败酱药材名称败酱拼音Bài Jiànɡ别名鹿肠(《本经》),鹿首、马草、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酸益(《日华子本草》),苦菜、苦蘵(《纲目》),野苦菜

  • 山小橘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小橘药材名称山小橘拼音Shān Xiǎo Jú别名山柑橘、野沙柑、酒饼木[广东]来源为芸香科山小橘属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citrifolia (Willd.)Lindl

  • 青酒缸根

    药材名称青酒缸根拼音Qīnɡ Jiǔ Gānɡ Gēn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豆科植物小槐花的根。9~10月挖取根部,洗净,晒干。化学成分含生物碱0.12%。性味苦,温。①《草木便方》:"性温

  • 鬣羚角

    药材名称鬣羚角拼音Liè Línɡ Jiǎo英文名angle of mane antelope别名鬣羚、苏门羚、山驴子、明鬃羊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鬣羚的角。拉丁植物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