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刺果藤

刺果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果藤

药材名称刺果藤

别名大胶藤、牛蹄麻、鸡冠麻

来源梧桐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药。

生境分部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涩、微苦,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主治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根0.5~1两,水煎服。鲜根捣烂,酒炒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刺果藤

药材名称刺果藤

拼音Cì Guǒ Ténɡ

英文名Scabrous buttneria

别名大胶藤。

出处始载于《广东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梧桐科植物刺果藤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yttneria aspera Coleb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刺果藤 木质大藤本。小枝的幼嫩部分略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2-8cm,被毛;叶宽卵形、心形或近圆形,长7-23cm,宽5.5-1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形,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白色星状短柔毛;基生脉5条。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淡黄白色,内面略带紫红色;萼片卵形,长约2mm,被短柔毛,先端急尖;花瓣5,与萼片互生,先端2裂并有长条形的附属体,约与萼片等长;雄蕊合生成筒,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5;子房5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圆球形或卵状圆球形,直径3-4cm,生多数短粗刺和短柔毛。种子长圆形,长约12mm,成熟时黑色。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中或山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辛;性微湿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强筋骨。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茎:有祛风湿,壮筋骨功能。用于产后筋骨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秋枫木

    《中药大辞典》:秋枫木药材名称秋枫木拼音Qiū Fēnɡ Mù别名秋风(《桂海虞衡志》),胡杨、红桐、茄苳树、赤木(《中国树木分类学》),水梁木、三叶红、鸭脚枫、千金不倒、丢了棒(《广西药植

  • 高粱

    《全国中草药汇编》:高粱药材名称高粱拼音Gāo Liɑnɡ别名蜀黍来源禾本科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以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化学成分嫩株含氰甙类杜林甙(即叶下珠甙,dhu

  • 狐肝

    《全国中草药汇编》:狐肝药材名称狐肝拼音Hú Gān别名狐肝粉来源食肉目犬科狐Vulpes vulpes L.,以肝入药。生境分部四川若尔盖、东北。功能主治治心气痛,并能明目。用法用量研面,

  • 狗头芙蓉

    药材名称狗头芙蓉拼音Gǒu Tóu Fú Rónɡ别名山芙蓉、山芙蓉头。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台湾芙蓉的根及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taiwanensis S.Y.Hu采收和储藏

  • 地菍根

    《中药大辞典》:地菍根药材名称地菍根拼音Dì Rěn Gēn别名地茄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地稔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根。8~12月采收。

  • 蜈蚣旗根

    《中药大辞典》:蜈蚣旗根药材名称蜈蚣旗根拼音Wú Gōnɡ Qí Gēn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岩蕨科植物耳羽岩蕨的根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35厘米。根茎短而直立,密

  • 臭梧桐子

    《中药大辞典》:臭梧桐子药材名称臭梧桐子拼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实或带宿萼的果实。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药》:&q

  • 细木通

    药材名称细木通拼音Xì Mù Tōnɡ别名粗糠藤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莓叶铁线莲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matis sibirica(L.)Mill.[Atragene sibirica

  • 枣叶

    《中药大辞典》:枣叶药材名称枣叶拼音Zǎo Yè出处《本经》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大枣"条。化学成分叶含蜡醇、原阿片碱和小檗碱,总量0.2%。同属植

  • 牛尾泡

    《中药大辞典》:牛尾泡药材名称牛尾泡拼音Niú Wěi Pào别名山泡刺藤、黄泡叶(《四川常用中草药》)。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黄泡子的叶和根。叶夏、秋采,根全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