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多穗蓼

多穗蓼

《中药大辞典》:多穗蓼

药材名称多穗蓼

拼音Duō Suì Liǎo

别名辣蓼水蓼、恣恣萨曾(藏名)。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多穗蓼全草。 6~10月采收。

原形态草本,高100~15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密被短柔毛。叶近无柄或有短柄;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戟状的心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短柔毛。花序为大型开展的圆锥状,花白色或淡红色。瘦果三棱形,短于花被。

生境分部生于路旁、沟边较阴湿处。分布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蓼属甙、腊梅甙、异槲皮甙、槲皮甙、槲皮素、3’-甲基鼠李素。

性味性凉,味辛。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杀虫止痢,清热解毒。治菌痢,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跌打损伤,风湿肿痛,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多穗蓼

药材名称多穗蓼

拼音Duō Suì Liǎo

别名辣蓼水蓼、多穗假虎杖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polystachyus Wall.exMeissn.

采收和储藏:6~10月采收全草,扎把晒干。

原形态半灌木,高100-150cm。茎直立,多分枝,密被短柔毛。叶互生;叶柄粗壮,长约1cm;托叶鞘筒状,上部偏斜;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国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戟形,长6-15cm,宽3-5cm,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大型展开的圆锥状花序;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红色,外面2个较小,内面3个较大,近圆形,长约4mm。瘦果三棱形,黄褐色,短于花被。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500m的山坡、灌丛、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多穗蓼全草含多穗蓼甙(polystachoside)[1],树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槲皮素(quercetin),腊梅甙(meratin)和3′-甲基鼠李素(rhamnazin)[2]。

性味辛;苦;性凉

归经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主痢疾;泄泻;小儿消化不良;风湿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人参

    药材名称小人参拼音Xiǎo Rén Shēn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心叶党参的根。秋季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壮,倒圆锥形,肉质白色,有须根。茎1~2枚,倾斜或攀援状,全体

  • 红白二丸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白二丸药材名称红白二丸拼音Hónɡ Bái èr Wán别名红白二元、红黑二丸、岩丸子、鸳鸯七、水八角、一口血、一点血、小桃红、山海棠来源

  • 粉团花根

    药材名称粉团花根拼音Fěn Tuán Huā Gēn别名土常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圆锥绣球或大花圆锥绣球的根。功能主治治疟疾,烂喉。《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 鸢尾

    《全国中草药汇编》:鸢尾药材名称鸢尾拼音Yuān Wěi别名蓝蝴蝶、蛤蟆七、青蛙七、蜞马七、搜山狗、冷水丹、豆豉叶、扁竹叶、燕子花、中搜山虎、鸭屁股、土知母[四川]来源鸢尾科鸢尾属植物鸢尾Iris t

  • 点腺过路黄

    药材名称点腺过路黄拼音Diǎn Xiàn Guò Lù Huánɡ别名女儿红、露天过路黄、露天金钱草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点腺过路黄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hemsle

  • 甘露子

    药材名称甘露子拼音Gān Lù Zǐ别名宝塔菜、地蚕、草石蚕、土人参、地牯牛草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 Miq.,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夏秋采全草,秋季采挖块茎

  • 山李子

    药材名称山李子拼音Shān Lǐ Zi英文名Root or bark of Turbestan Barberry别名刺黄柏、则热克出处出自《新疆中草药手册》。新疆农村、牧区用黑果小檗的果(山李子),治

  • 玄精石

    《全国中草药汇编》:玄精石药材名称玄精石拼音Xuán Jīnɡ Shí别名元精石、龟背玄精石、玄英石、银精石来源为年久所结的小形石膏,单晶或双晶晶体矿石。全年可采,除去泥土。性味咸

  • 九管血

    药材名称九管血拼音Jiǔ Guǎn Xuè别名八爪金龙、八爪龙、矮茎朱砂根、开喉箭、猪总管、团叶八爪金龙、矮陀陀、地柑子、散血丹、血猴爪、乌肉鸡、矮凉伞子、小罗伞、山豆根、活血胎胎出处九管血始载于《植

  • 矮脚龙胆

    《中药大辞典》:矮脚龙胆药材名称矮脚龙胆拼音ǎi Jiǎo Lónɡ Dǎn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小龙胆草的全草。秋、冬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小龙胆草:矮小草本,高约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