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大狼毒

大狼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隔山堆

来源大戟大戟属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以入药。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日,取出,洗净石灰,置锅内煮2小时,取出,切片晒干。

毒性本品大毒。内服极慎重。中毒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烦躁、血压下降;重者眩晕、行步不稳、痉挛。急救方法:(一)洗胃、给镇静剂和输液;(二)甘草干姜各3钱,绿豆5钱,水煎服。

炮制用醋炒至黄褐色。

性味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泻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痒。用于水肿,肝硬化腹水;外用治创伤出血,淋巴结结核,跌打淤血肿痛,皮肤搔痒,癣疥。

用法用量干粉1~3分,研末撒患处或煎水外洗。

注意采挖时避免汁液沾染皮肤,否则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原形态大狼毒,又名:五虎下西山、搜山虎

多年生草木,高达50厘米,折断有白色乳汁。根圆柱形,不分枝,外皮黑褐色;内面黄白色。单叶互生;长圆形,长4.5~6.5厘米,宽1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无柄。花常6~8朵生于茎顶或单生于叶腋;淡黄色。蒴果圆球形,直径约1.3厘米,外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苦麻,有大毒。"

②《云南中草药》:"苦,温,剧毒。"

功能主治《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复方治疥癞疮。大狼毒、花椒,为细末,香油或猪油调搽。避风。(《滇南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英文名Gigantic Euphorbia Root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

来源大戟科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 Mazz.的。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日,取出,置锅内煮2小时,取出,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块状或圆锥状,外皮褐色,内面黄白色。茎直立,紫棕色。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窄椭圆形或长方披针形,长1.5~6cm,宽8~15mm。花序顶生及腋生,1~3回三出分枝,分枝处通常有3片叶状卵圆形苞片,最终分枝顶端有小苞片2片,顶端着生一杯状聚伞花序。花浅黄色,腺体棕红色,扁宽椭圆形,蒴果卵圆形,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

生境分部生于高山岩石缝中或山坡草地。主产云南。

性状根长圆柱状,圆锥状至纺锤状,直径1~8cm,外皮黄褐色,具纵皱纹。粉质,断面黄白色,具凸凹相间的同心环纹。性温,味辛、苦;有大毒。

化学成分大戟树脂、生物碱及皂甙等。

功能主治泻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痒。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狼毒

药材名称大狼毒

拼音Dà Lánɡ Dú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Euphorbia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朵下西山、矮红、隔山堆、金丝矮陀陀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白、绿杆有效,紫杆无效。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原形态大狼毒 多年生草本,高35-55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圆锥状或圆柱状,直径1-3cm,外皮淡褐色,无侧根或有少数侧根。茎簇生或单一,圆柱形,绿白色,红色或下部绿白而上部有紫红晕,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8cm,宽0.7-1.9cm,先端短尖而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时带红晕。花浅黄色,花序顶生或近顶腋生;顶生花序具5-9枚花梗排列成伞形,基部具5-9枚叶状苞片,成两轮;腋生花梗单一,花梗顶端着生一杯状花序或再作2-4伞状分枝;总苞淡绿黄色,具纵棱,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全缘;外侧腺体4-5枚,长圆形,橘红色或杏黄色,内面具白丝毛;雄花多数,通常1-3雄蕊伸出腺体之上,花丝顶端分叉成2个花药;中间雌花1朵,花梗较花丝长,伸出总苞外,子房近球形,密被刺毛,花柱3枚,柱头2叉。蒴果三棱状球形,具小疣状突起及红色刺毛;种子卵形,赭红色,长约5mm,一端具明显白色种阜。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原野、山坡路旁或向陧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大狼毒根中含没食子酸,2,5-二羟基苯乙酮(2,5-dihydroxyacetophenone),3,3’-二-O-甲基并没食子酸-4’-βD-木糖甙(3,3'-O-methylellagic acid-4'-β-D-xyloside),巨大戟萜醇-3,4,5-三羟基-20-棕榈酸酯(ingenol-3,4,5-trihydroxy-20-hex-adecanoate),3,3'-O-甲基并没食子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A’-(18β,3a)-新四膜虫萜-22(29)-烯-3β-醇 [A’-(18β,3a)-neogammacer-22(29)-en-3β-ol],岩大戟内酯E(jolkino-lide 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岩大戟内酯B。

性味味苦;性温;大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杀虫止痒。主创伤出血;跌打肿痛;瘰疬;疥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洗。

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各家论述《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冶外伤出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獭四足

    《中药大辞典》:獭四足药材名称獭四足拼音Tǎ Sì Zú别名獭爪(《饮膳正要》)。出处《别录》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四足。功能主治①《别录》:"主手足皮皲裂。"②

  • 白鹤菌

    药材名称白鹤菌拼音Bái Hè Jūn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东方栓菌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ametes orentalis (Yasuda)Imaz.[Polystictus ori

  • 新木橿子

    药材名称新木橿子拼音Xīn Mù Jiānɡ Zǐ别名三苍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樟科植物金毛新木榧子的根或树皮。原形态金毛新木橿子,又名:新木橿。常绿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褐色;小枝

  • 长叶实蕨

    药材名称长叶实蕨拼音Chánɡ Yè Shí Jué英文名Longleaf Bolbitis别名三叉剑、单刀石韦、三角枫、三步跳、鸭公尾出处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实蕨科植物长叶实

  • 留师蜜

    《中药大辞典》:留师蜜药材名称留师蜜拼音Liú Shī Mì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蜜蜂科昆虫竹蜂所酿的蜜。性味①《本草拾遗》:"味甘,寒。"②《纲目》:&quo

  • 百日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日草药材名称百日草来源菊科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主治痢疾,淋症,乳头痈。用法用量0.5~1两;

  • 雀舌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雀舌豆药材名称雀舌豆拼音Què Shé Dòu来源豆科雀舌豆Dumasia forrestii Diels,以荚果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涩,平。

  • 刺藦苓草

    药材名称刺藦苓草拼音Cì Mò Línɡ Cǎo别名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出处《新医学杂志》9:31,1973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

  • 梅花刺根

    《中药大辞典》:梅花刺根药材名称梅花刺根拼音Méi Huā Cì Gēn出处《贵阳民间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扁核木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形态详"青刺尖"条。性状

  • 鹅脚板

    《全国中草药汇编》:鹅脚板药材名称鹅脚板拼音é Jiǎo Bǎn别名苦爹菜、六月寒、茴芹、八月白、冬青草、羊膳七、白花菜根、白花雷公根。来源伞形科茴芹属植物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