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大良姜

大良姜

药材名称大良姜

拼音Dà Liánɡ Jiānɡ

别名山姜、良姜(《广西中草药》)。

出处《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姜科植物高良姜根茎。2~3月采挖根茎,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高良姜,又名:红豆蔻花(《桂海虞衡志》)。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淡棕红色。叶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叶缘厚膜质具纤毛,下面被疏毛或无毛,叶舌不明显或呈短三角状卵形。顶生疏松圆锥花序,长约30厘米;总苞片线形,长约18厘米,宽约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小花梗直立,被短柔毛;小苞片狭长圆形,长7~20毫米;花萼筒状,长4~8毫米,3裂;花冠筒状,长约1厘米,裂片3,线状长圆形,长约2厘米,先端兜状;唇瓣匙形,长约2.2厘米,内曲;边缘具缺刻,白色,具浅粉红色纵条纹;侧生退化雄蕊1枚,针状,花药的药隔顶端具尾状附属物,花丝纤细扁形,长约1.5厘米;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略膨大,先端下陷,具缘毛。肉质蒴果,矩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9毫米,花萼宿存,熟时红色。种子1~5枚,芳香。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溪旁及灌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产广西。

性状干燥根茎呈圆柱状,多分枝,长8~12厘米,径2~3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具纵皱,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形成环节,节间长3~6毫米,根茎下侧有须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皮部占2/3,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星点可见。木部常与皮部分离,色较深。气芳香,味辛辣。

性味《广西中草药》:"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温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气痛,胃寒冷及伤食吐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备注本植物的果实(红豆蔻)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白草莓

    《中药大辞典》:白草莓药材名称白草莓拼音Bái Cǎo Méi别名三匹风、野杨莓、草莓(《西藏常用中草药》),白泡儿、白藨、白蒲草(《云南中草药选》),只大萨曾(藏名)。出处《云南

  • 鹧鸪脂

    《中药大辞典》:鹧鸪脂药材名称鹧鸪脂拼音Zhè Gū Zhī别名鹧鸪脂膏(《纲目》)。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雉科动物鹧鸪的脂肪。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鹧鸪"条。功能主治《本草

  • 棉花

    《中药大辞典》:棉花药材名称棉花拼音Mián Huā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草棉等种子上的棉毛。秋季采收。原形态草棉(《升庵集》),又名:古终藤(《南越志》)。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1~1.5米。茎

  • 水将军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将军药材名称水将军别名水莴笋、胃软草、地莴笋来源桔梗科水将军Lobelia colorata Wall. var. baculus E. Wim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

  • 粳米

    《全国中草药汇编》:粳米药材名称粳米拼音Jīnɡ Mǐ别名白米来源禾本科粳米Oryza sativa L.,以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益气止泄。主治烦躁口渴,赤痢热躁,伤暑发热。

  • 伸筋草

    《中国药典》:伸筋草药材名称伸筋草拼音Shēn Jīn Cǎo英文名HERBA LYCOPODII别名石松、狮子尾、狮子草、绿毛伸筋、小伸筋、舒筋草来源本品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

  • 忍冬藤

    《中国药典》:忍冬藤药材名称忍冬藤拼音Rěn Dōnɡ Ténɡ英文名CAULIS LONICERAE别名忍冬、银花藤、金银藤来源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

  • 大鱼鳅串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鱼鳅串药材名称大鱼鳅串拼音Dà Yú Qiū Chuàn别名白鱼鳅串、调羹草来源为菊科秋分草属植物秋分草Rhynchospermun; verticillatum Reinw.,

  • 水仙桃

    药材名称水仙桃拼音Shuǐ Xiān Táo别名锁匙筒(《陆川本草》),田浮草、香须公(《广西中草药》)。出处《广西中药药》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毛草龙或草龙的全株。夏、秋季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 双肾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双肾藤药材名称双肾藤拼音Shuānɡ Shèn Ténɡ别名马蹄、羊蹄藤来源为豆科羊蹄甲属植物湖北羊蹄甲Bauhinia hupehana Craib,以根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