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大风子油

大风子油

《中药大辞典》:大风子油

药材名称大风子油

拼音Dà Fēnɡ Zǐ Yóu

别名大枫油(《普济方》)

出处《纲目》

来源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种仁的脂肪油

制法将种子洗净,干燥后,打碎,取出种仁,用冷压法压油。

性状本品在常温下为黄色或棕黄色脂肪油,在25℃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比重0.940~0.960(25℃)。气微弱,味微辛烈。

性味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

①《本草备要》:"治疮癣疥癞,杀虫劫毒。"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梅毒。"

③《药材学》:"可治风湿痛,牛皮癣及其他皮肤炎症。"

用法用量外用:涂擦。内服:和药作丸。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伤血损目,且易引起呕吐,不可轻用。

复方治诸癞大风疾:苦参三两,大枫油一两。将苦参为细末,入大枫油及少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无时,用温酒送下。仍将苦参煎汤,带热洗之为佳。(《普济方》换肌丸)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风子油

药材名称大风子油

拼音Dà Fēnɡ Zǐ Yóu

英文名Chaulmoogra seed oil

别名大枫油、大枫油。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或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种仁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2.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Taraktogenos hainanensis Merr.]

采收和储藏:将种子洗净,干燥后,打碎,取出种仁,用冷压法压油。

原形态1.大风子常绿乔木。树干直立,枝伸长。叶革质互生;叶柄长0.6-3cm;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30cm,宽3-7cm,先端钝尖,基部钝圆,全缘,两面无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花杂性或单性,1-数朵簇生,花径约2cm,花梗长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黄绿色,能育雄蕊5个,花丝短而肥厚,外轮雄蕊通常退化成鳞片状,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纺锤状体,子房卵形,被长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常成冠状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12cm,果皮坚硬。种子30-50颗,卵形,略呈多角体状,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2.海南大风子乔木,高6-9m。叶互生;叶柄长约1.5cm;叶纸质或薄革质,长椭圆形,长8-14cm,宽3-6cm,先端急短尖而钝头,基部楔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浅波状锯齿;侧脉纤细,每边7-8条。总状花序腋生,长1-1.5cm,无毛;雄花:密集,萼片4,椭圆形,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有缘毛,雄蕊12,花丝疏被短柔毛,花药呈圆形,雌花:花被与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约15,子房卵状椭圆形,密被黄色绒毛,1室,侧膜胎座5个,胚珠多数,花柱缺,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质。内含种子约20颗,略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地疏林的半阴处及石灰岩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东南亚地区印度等国。

2.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为黄色或黄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结成类白色的软块,相对密度为0.940-0.960(25℃),气微,味微辛烈。

化学成分大风子油所含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次大风子酸(hydnocarp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icd),15-(2-环戊烯基)-十五碳酸[15-(2-cyclpenten-1-yl)pentadecanoic aicd],15-(2-环戊烯基)-8-十五碳烯酸[15-(2-cyclopenten-1-yl)-8-pentadecenoic acid],13-(2-环戊烯基)-9-十三碳烯酸[13-(2-cyclopenten-1-yl)-9-tridecenoic acid],13-(2-环戊烯基)-4-十二碳烯酸[13-cylopent-(2-enyltride)-4-enoic acid],环戊基-顺式-4-十六碳烯酸(cyclopentyl-cis-4-hexadecenoic acid),环戊基十六碳酸(cyclopentylhexadecanoic acid),环戊基十八碳酸(cyclopentyloctadecanoic acid),大风子烯酸(gorlic acid),阿立普里斯酸(aleprestic acid),阿立普酸(alepric acid),阿立普诺酸(aleprolic acid),阿立普里酸(aleprylic acid)等。

鉴别理化鉴别 (1)取大风子油数滴,加三氯乙酸1g,盐酸4滴的混合液5滴,微热,显蓝色。

(2)取大风子油数滴,加醋酸盐酸(9:1)混合液5滴,微热,显深蓝色。

(3)取大风子油1ml,加浓硫酸,先显红棕色,后呈橄榄绿色。

炮制《纲目》:凡取大风子油法,用子三斤,去壳及黄油者,研极烂,瓷器盛之,封口,入滚汤中,盖锅密封,勿令透气,文武火煎至黑色如膏,名大风油,可以和药。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肺;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玫毒;杀虫。主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擦。内服:入丸剂。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伤血损目,且易引起呕吐,不可轻用。

各家论述1.粗工治大风病,佐以大风油,殊不知此物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致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2.《纲目》:大风油治疮,有杀虫劫毒之功,盖不可多服,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3.《本草备要》:治疮癣疥癞,杀虫劫毒。4.《现代实用中药》:治梅毒。5.《药材学》:可治风湿痛,牛皮癣及其他皮肤炎症。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米面蓊叶

    药材名称米面蓊叶拼音Mǐ Miàn Wěnɡ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米面蓊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rkleya lanceolata (Sieb.et Zucc.)Miq.[Qundri

  • 蒴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蒴莲药材名称蒴莲别名云龙党、过山参、土党参[海南]来源西番莲科蒴莲属植物蒴莲Adenia chevaliert Gagnep.以根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性味甘、微苦,凉。

  • 谷蓼

    药材名称谷蓼拼音Gǔ Liǎo别名水珠草(《植物学大辞典》)。出处河南来源为柳叶菜科植物露珠草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茎直立,光滑,节间的基部略膨大。叶对生,卵状披针形,长6~8厘

  • 《中药大辞典》:珂药材名称珂拼音Kē别名马珂、马珂螺(徐表《异物志》),珬(《通典》),马鹿贝(《动物学大辞典》)。出处《唐本草》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凹线蛤蜊的贝壳。一般在冬季及春季采捕。原形态贝壳2片,

  • 肉爬皂

    药材名称肉爬皂拼音Ròu Pá Zào别名水指甲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风仙花科植物短距凤仙花的全草或根。夏季采收。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约33厘米左右。茎肉质柔软,绿色

  • 黄藤叶

    药材名称黄藤叶拼音Huánɡ Ténɡ Yè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叶片。性味《南宁市药物志》:"苦,寒。"功能主治①《南宁市药物志

  • 九仙草

    《中药大辞典》:九仙草药材名称九仙草拼音Jiǔ Xiān Cǎo别名山柏枝、绿珊瑚、撒花一棵针、一棵松(《云南中草药》),九龙草、珍珠草、小星宿草(《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细须草、酒草(《云南中草药选

  • 紫薇

    药材名称紫薇拼音Zǐ Wēi别名搔痒树、紫荆皮[四川]、紫金标[江西]来源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以根、树皮入药。夏秋采剥落的树皮,晒干;根随时可采。性味

  • 天牛

    《中药大辞典》:天牛药材名称天牛拼音Tiān Niú别名蠰、啮桑(《尔雅》),啮发(《尔雅》郭璞注),天水牛(《奇效良方》),八角儿(《纲目》)。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天牛科昆虫星天牛、桑天

  • 黑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点草药材名称黑点草拼音Hēi Diǎn Cǎo别名立竹根、山黄瓜、黄瓜菜、瓜米菜来源百合科油点草属植物疏毛油点草Tricyrtis pilosa Wal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