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山绿茶

山绿茶

药材名称山绿茶

拼音Shān Lǜ Chá

英文名leaf of Hainan Holly

别名海南冬青。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海南冬青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ex hainanensis Merr.

采收和储藏:四季幸免可采,晒干备用。

原形态海南冬青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5m。小枝具4棱,被疏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7mm;托叶三角形;叶片薄革质或纸质,阔椭圆形、倒卵状长椭圆形,长4.5-5.5cm,宽1.5-2.5cm。先端骤狭的短浙尖,基部阔急尖,干后榄绿色或栗褐绿色,背面暗淡,全缘,中脉上面凹陷,侧脉每边8-10条。伞形花序着生在二年枝上或呈圆锥状着生在当年枝上;花淡红色;苞片三角形,常脱落;雄花序每枝3-5朵花,总花梗长3mm,花梗长1mm,花5-6基数,萼浅盘状,直径约2mm,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卵形,长约1.8mm,雄蕊短于花瓣的1/4;雌花序簇生,每枝由1-3花组成的聚伞花序,总花便长1-3mm,花梗长3mm,花萼和花冠与雄花相似,退化雄蕊长为花瓣的1/2,子房上位,直径约1.5mm。果近球状椭圆形,直径约3mm,干时表面有纵槽,宿存柱头厚盘状或乳头状,花柱有时可见,分核6,间或有4或5,椭圆形,两头尖,背面粗糙具1槽。花期4-5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生长于中海拔的山地疏林和密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卷曲状,多破碎不全,主脉在加工过程中多与叶肉相剥离而呈纤维状。完整的叶片呈宽椭圆形或椭圆形,长3-6cm,宽1.5-3cm,顶端渐尖,基都楔形,全缘。绿褐色或绿黄色。质脆,易破碎。气清香,味苦。

化学成分叶含芸香甙等黄酮化合物及山绿茶甙(hainanenside)。

性味辛;寒

归经肝;脾;肺;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干肝;利咽解毒。主高血压病;口疮;咽痛;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泡茶饮,1-3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叶(山绿茶):主治高血压、口腔炎、疖肿、慢性喉炎和妇科附件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渐尖毛蕨

    《中药大辞典》:渐尖毛蕨药材名称渐尖毛蕨拼音Jiàn Jiān Máo Jué别名小叶凤凰尾巴草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金星蕨科植物渐尖毛蕨的根茎。原形态多年生草本

  • 锥连栎

    药材名称锥连栎拼音Zhuī Lián Lì别名黄栗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锥连栎的茎白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franchetii Skan.采收和储

  • 香椿子

    《中药大辞典》:香椿子药材名称香椿子拼音Xiānɡ Chūn Zǐ别名椿树子(《生生编》),椿芽树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椿花(《四川中药志》),春尖花(《重庆草药》),香椿铃(《陕西中药志》)。

  • 披麻草

    药材名称披麻草拼音Pī Má Cǎo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理藜芦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辛,温,有大毒。功能主治内服催吐,撑骨,祛窃。外用止血,止痛,通窍。

  • 山大黄

    药材名称山大黄拼音Shān Dài Huánɡ别名唐大黄、台黄、土大黄、峪黄、籽黄、北大黄、大黄、格西古讷、野大黄、酸酸草、黄古卵子、苦大黄、华北大黄、祁黄、庄黄出处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药材

  • 楮皮间白汁

    《中药大辞典》:楮皮间白汁药材名称楮皮间白汁拼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别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树汁、五金胶漆(《日华子本草》),构胶、楮树汁(《纲目》)。出处《

  • 革耳

    药材名称革耳拼音Gé ěr别名木上森、八担柴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蘑科真菌野生革耳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us rudis F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子实体,除去杂质,晒干。原形态子实体革

  • 胖大海

    《中国药典》:胖大海药材名称胖大海拼音Pànɡ Dà Hǎi英文名SEMEN STERCULIAE LYCHNOPHORAE别名大海、大海子、大洞果、大发来源本品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

  • 鸊鷉

    《中药大辞典》:鸊鷉药材名称鸊鷉拼音Bì Tī别名鷉、须赢(《尔雅》),刁鸭(《食疗本草》),油鸭(《纲目》),水鸰仃(《医林纂要》),水葫芦(《中国动物图谱·鸟类》)。出处《本草

  • 皂荚子

    《中药大辞典》:皂荚子药材名称皂荚子拼音Zào Jiá Zǐ别名皂角子(《千金方》),皂子、皂儿(《博济方》),皂角核(《妇人良方》)。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