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棕竹

棕竹

药材名称棕竹

拼音Zōnɡ Zhú

英文名palm

别名筋头竹、棕树、美三

出处始载于《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

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棕竹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pis excelsa(Thunb.) Henry ex Rehd. [Chamaerops excdls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切碎,晒干。

原形态棕竹,丛生灌木,高2-3m。茎圆柱形,有节,直径2-3cm,上部被以褐色、网状粗纤维质的叶鞘。叶互生;叶柄长8-20cm,初被秕糠状毛,稍扁平,横切面呈椭圆形;叶掌状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条肋脉,在基部1-4cm处连合,长20-30cm或更长,宽1.5-5cm,阔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先端阔,有不规则齿缺,边缘和脉上有褐色小锐齿,横脉多而明显。肉花序,长达30cm,多分枝,佛焰苞管状,2-3枚,生于总花梗及花序轴上,膜质,密被褐色弯卷绒毛。花雌雄异株,雄花较小,花萼长1.5mm,裂片卵形;花冠裂片卵形,质厚,长1mm;雄蕊6;雌花较大,卵状球形。浆果球形,直径8-10mm。种子球形,胚位于种脊的对面近基部。花期6-7月。

生境分部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通风良好的环境,耐荫蔽,不耐寒。宜选择湿润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栽培。

栽培技术,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育苗栽法:春季播种,播前种子经浸种催芽,于苗床上均匀撒播。上细土2-3cm,淋水保湿。培育1年,按行株距1m0.5挖穴定植。分株繁殖法:春季,挖起母株,切分成数丛带根的植株,按上法定植。

田间管理,新植苗稍遮荫,定期淋水,保持土壤潮湿。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施稀薄腐熟人畜粪水2-3次。夏季定期向植株叶面喷水,增加空气湿度。

化学成分叶含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异牡荆素(isovitex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 proto-pb),甲基原棕竹皂甙(methyl protorhapissapo-nin)。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鼻衄;咯血;吐血;产后出血过多

用法用量内服:煅炭研末冲,3-6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粗棕竹的须根用于接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王孙

    《中药大辞典》:王孙药材名称王孙拼音Wánɡ Sūn别名白功草、长孙、黄孙、黄昏、海孙、蔓延(《别录》),牡蒙(陶弘景),早藕(《本草拾遗,),百节藕(《植物名实图考》)。出处《本经》来源为

  • 禾叶毛兰

    药材名称禾叶毛兰来源兰科毛兰属植物禾叶毛兰Eria graminifolia Lindl.,以全草入药。7~8月采集,洗净切段晒干。性味甘、淡,寒。功能主治益胃,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

  • 金雀马尾参

    药材名称金雀马尾参拼音Jīn Què Mǎ Yǐ Shēn别名太子参出处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来源药材基源:为萝藦科植物金雀马尾参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opegia mairei(Lev

  • 红紫苏

    药材名称红紫苏拼音Hónɡ Zǐ Sū别名木樨臭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走茎龙头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ehania fargesii(Levl.)C.Y.Wu var.radicans(

  • 红线麻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线麻药材名称红线麻拼音Hónɡ Xiàn Má别名山苎麻、红头麻、蝎子草、苛麻、大序艾麻来源荨麻科红线麻Laportea macrostachya

  • 水松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松药材名称水松拼音Shuǐ Sōnɡ别名水松柏来源杉科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Lamb.)K. Koch [G. lineatus (Poir.)Dr

  • 九爪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爪龙药材名称九爪龙别名接骨草、千台楼、心不死、万带兰、吊兰[云南玉溪]来源兰科九爪龙Vanda amesiana Reich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淡、涩,平。功

  • 泽藓

    药材名称泽藓拼音Zé Xiǎn英文名damp moss别名阴阳草、旱青苔(陕西)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珠藓科植物泽藓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ilonotis fontan

  • 五倍子内虫

    药材名称五倍子内虫拼音Wǔ Bèi Zǐ Nèi Chónɡ出处《纲目》来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虫瘿中的幼虫。原形态动物形态详"五倍子"条。功

  • 梅叶

    《中药大辞典》:梅叶药材名称梅叶拼音Méi Yè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叶片。性味《纲目》:"酸,平,无毒。"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