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沙旋复花

沙旋复花

《中药大辞典》:沙旋复花

药材名称沙旋复花

拼音Shā Xuán Fù Huā

别名绞蛆爬(《内蒙古中草药》),秃女子草、黄喇嘛、黄花蒿、蓼子朴(《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额勒森-阿拉坦-都拉苏(蒙名)。

出处《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为菊科植物沙地旋复花全草。夏、秋采花,开花前采全草,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沙地旋复花,又名:小叶旋复花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茎直立或倾斜,多分枝。叶互生,微肉质,线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5~10毫米,宽1~2毫米,先端尖,基部抱茎,全缘,黄绿色.头状花序单生于小枝顶端,直径1.5厘米;总苞狭细,长短不等,排列为数层,淡黄色;边缘为雌花,排列为1层,花冠舌状,黄色;中央为两性花,多数,花冠筒状,黄色。瘦果圆柱形,冠毛白色,不分歧;花托平,无被复物。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河岸沙地,潮湿的沙质土,沙丘,干河床,沟渠,浅洼地等。分布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性味苦辛,凉。

①《内蒙古中草药》:"苦,寒。"

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治外感发热,小便不利,痈疮肿毒,黄水疮,湿疹。

①《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疮痈肿毒,黄水疮,湿疹。"

②《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清热,利尿,预防流感。治外感发热,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研末撒。

复方治黄水疮:沙旋复花适量,炒黄研末,撒于患处;如不流黄水者,可用麻油调敷患处。(《内蒙古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沙旋复花

药材名称沙旋复花

拼音Shā Xuán Fù Huā

英文名Herb of Salsola-like Inula

别名绞蛆爬、沙地旋覆花、秃女子草、黄喇嘛、黄花蒿黄蓬花、小旋覆花、山猫眼

出处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蓼子朴的全草或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nula salsoloides (Turcz.) Ostenf.[Conyza salsoloides Turcz.]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拣净,晒干。

原形态蓼子朴,多年生亚灌木,高达45cm。地下茎分枝长,横走,疏生膜质披针形鳞叶。茎下部木质,其部有密集的长分枝,中部以上分枝短,常弯曲,被白色基部常疣状的长粗毛。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线形,长5-10mm,宽1-3m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心形或有小耳,半抱茎,全缘,上面无毛,下面具腺毛及短毛,稍肉质。头状花序径1-5cm,单生于枝端;总苞片4-5层,外层渐小,黄绿色,干膜质,上睫毛;舌状花较总苞长半倍,舌浅黄色,椭圆状形,长约6mm,先端有3个细齿,花柱分枝细长;管状花花冠长约6mm,上部狭漏斗状;冠毛白色,与管状花药等长。瘦果长约1.5mm,有多数细沟、被腺和疏粗毛,上端有较长的毛。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2000m的干旱草原、荒漠地区的戈壁滩地、流砂地、固定沙丘、河沿岸冲积地、黄土高原的风沙地和丘陵顶部。在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北部和东部、新疆都有广泛分布。

资源分布:在辽宁醅、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北部和东部、新疆都有广泛分布。

性状性状鉴别,全草长20-40cm,茎多分枝。叶互生,窄长圆形至条状披针形,长5-10mm,宽1-2mm,先端尖,基部稍成耳状,边缘常向下反卷。质硬,有见头状花序生于枝顶,花黄色。瘦果略呈圆柱形,冠毛白色。

化学成分全草含15-脱氧沙地旋覆花内酯(inulasalsolin),沙地旋覆花内酯(inulasalsolide),泽兰内酯(eupatolide),巴德来因(budlein)B.地上部分含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蒲公英甾醇乙酸酯(taraxasteryl acetate),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tataxasteryl palmitate),胡萝卜甙(dauc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豆甾烷醇(stgmast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蜂花酸(melissic acid),泽兰内酯(eupatolide),11β,13-二氢泽兰内酯(11β,13-dihydroeupatolide),卵南美菊素(ovatifolin),桉叶内酯类(eudesmanolides),买兰坡草内酯类(melampolides),光刺苞果菊内酯(glabratolide),5-基-12-氧代金合欢醇(5-hydroxy-12-oxofarnesol),4α,5β-环氧泽兰内酯(4α,5β-epoxyeupatolide),4α,5β-环氧卵南美菊素(4α,5β-epoxyovatifolin),8-表-11β,13-二氢齿叶黄皮素A(8-epi-11β,13-dihydro-dentatin A),4α,5β-环氧-8β-异缬草酰氧基-14-氧代刺苞菊内酯(4α,5β-epoxy-8β-isovaleroyloxy-14-oxoacanthospermolide),4α,5β-环氧=8β-羟基-14氧代刺苞菊内酯(4α,5β-epoxy-8β-hydroxy-14-oxoacanthospermolide)及羽扇豆醇(lupeol),角鲨烯(squalene),2,5-二甲氧基-对聚伞花素(2,5-dimethoxy-p-cymene),10-异西酰氧基-8,9-环氧-百里香酚异丁酸酯(10-iso-butyroyloxy-8,9-epoxy-thymol-oisobutyrate),柚皮素(naringenin),10-羟基-8,9-一氢百里香酚(10-hydroxy-8,9-dihydrothymol),多梗白菜氏菊内酯(baileyin)等。

药理作用沙旋枯木逢春花地上部分所含成分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和泽兰内酯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主外感头痛;肠炎;痢疾;浮肿;小便不利;疮痈肿毒;黄水疮;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各家论述1.《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治疮痈肿毒,黄水疮,湿疹。

2.《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清热,利尿,预防流感。治外感发热,浮肿,小便不利。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仙人掌

    《全国中草药汇编》:仙人掌药材名称仙人掌拼音Xiān Rén Zhǎnɡ别名仙巴掌、霸王树、火焰、火掌、玉芙蓉来源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Ker-Ga

  • 竹(鼠留)肉

    药材名称竹(鼠留)肉拼音Zhú ( Shǔ Liú ) Ròu英文名Bamboo rat 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i

  • 心叶风毛菊

    药材名称心叶风毛菊拼音Xīn Yè Fēnɡ Máo Jú别名山芍药、马蹄细辛、水葫芦、山牛蒡出处本品以山芍药之名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卷九,谓:"山芍药生建昌。丛生绿茎,高三四尺。大叶如马蹄而尖,甚长

  • 山苦荬

    《中药大辞典》:山苦荬药材名称山苦荬拼音Shān Kǔ Mǎi别名七托莲、小苦麦菜(《广西药植名录》),苦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隐血丹、小苦荬(《陕西中草药》)。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菊科植

  • 山荔枝果

    《中药大辞典》:山荔枝果药材名称山荔枝果拼音Shān Lì Zhī Guǒ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小柘树的果实。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②《贵州草

  • 黑汉条

    药材名称黑汉条拼音Hēi Hàn Tiáo别名羊食子、羊屎条、灰猫条来源忍冬科荚蒾属植物黑汉条Viburnum utile Hemsl.,以根、全株入药。四季可采,以9~10月采根

  • 驳骨草

    《中药大辞典》:驳骨草药材名称驳骨草拼音Bó Gǔ Cǎo别名小功劳(《云南中草药选》)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花叶九节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矮小常绿灌木,

  • 地菍果

    药材名称地菍果拼音Dì Rěn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地菍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lastoma dodecandrum Lour.采收和储藏:7-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摘采收,晒干

  • 螃蟹脚

    《全国中草药汇编》:螃蟹脚药材名称螃蟹脚拼音Pánɡ Xiè Jiǎo来源灯心草科螃蟹脚Juncus diastrophanthus Buche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

  • 梵天花根

    《中药大辞典》:梵天花根药材名称梵天花根拼音Fàn Tiān Huā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根。性味甘苦,温。①《福建民间草药》:"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