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石斑鱼

石斑鱼

药材名称石斑鱼

拼音Shí Bān Yú

来源药材基源: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pinephelus fario(Thunberg)2.Epinephelus awoara(Temmincket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割取头部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鲑点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2-24cm。头稍长,眼中等大,上侧位,近前端。口中等大,稍倾斜。两颌牙细尖,呈不规则条行,前端各具1对小圆锥牙。犁骨与腭骨牙细小呈窄齿带。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具扁平棘2-3个,鳃耙9+14。体被细栉鳞,侧线与体背平行。侧线鳞(有孔)49(15/29)。背鳍Ⅺ-16,起点在胸鳍上方,连续,无缺刻。臀鳍Ⅲ-8,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16,较大,边缘圆形。腹鳍I-5,胸位,尾鳍圆形。体浅褐色,头部和体侧均布有橘黄色小斑点。各鳍布满橘红色小斑点。背鳍边缘黄色;鳍棘末部、鳍条中部基底及尾柄上,各有1个褐色斑。胸鳍红褐色,臀鳍和尾鳍暗褐色,边缘色较深。

2.青石斑鱼,形态上种相似。背鳍Ⅺ-15,臀鳍Ⅲ-8,胸鳍16,腹鳍I-5,侧弭鳞90(14、29)。鳃耙8+14。体背部褐色。头部和体侧均散有黄色小班点。体侧并有5条暗褐色横带;第1与第2条位于背鳍鳍中、基底末;第5条位于尾柄上。腹侧浅褐色。各鳍灰褐色带绿色;背鳍鳍条部边缘和尾鳍后缘黄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喜吞食鱼类和虾类。夏季产量较多。肉质佳美。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2.生态和万布同鲑点石斑鱼。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益胃;解毒杀虫。主消化不良;痢疾;消渴;痞积;脱肛;小肠痈;百虫入耳

用法用量内服:焙干研粉,黄酒冲服,每次5g,每日3次。外用:适量,焙干研末,绵裹塞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马比木

    《中药大辞典》:马比木药材名称马比木拼音Mǎ Bǐ Mù别名公黄珠子、追风伞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茶茱萸科植物海桐假柴龙树的根皮。全年可采。原形态灌木,嫩枝有毛,后变平滑。叶互生,叶片长椭圆

  • 油桐根

    《中药大辞典》:油桐根药材名称油桐根拼音Yóu Tónɡ Gēn别名桐子树根(《草木便方》),桐油树蔃(《岭南采药录》),高桐子根(《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桐油树根(《贵州草药》)

  • 风藤草

    药材名称风藤草拼音Fēnɡ Ténɡ Cǎo英文名root of Gourian clematis别名小木通、细木通、木通出处出自《中国药植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钝萼铁线莲的藤茎和叶。拉丁植物

  • 虎肾

    药材名称虎肾拼音Hǔ Shèn出处《纲目》来源为猫科动物虎的肾。功能主治治瘰疬。摘录《中药大辞典》

  • 金花草

    药材名称金花草拼音Jīn Huā Cǎo别名乌韭、雉鸡尾、孔雀尾、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石青苇来源陵齿蕨科乌蕨属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L.) Ching [Sphe

  • 梓木

    《中药大辞典》:梓木药材名称梓木拼音Zǐ Mù出处《握灵本草》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木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梓白皮"条。化学成分含梓木内酯;又含多种萘醌衍生物,其中已确证的

  • 穇穗莎草

    药材名称穇穗莎草拼音Shān Suì Suō Cǎo英文名all-grass of Eleusinoides Galingale别名三角草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植物穇穗莎

  • 铁海棠花

    《中药大辞典》:铁海棠花药材名称铁海棠花拼音Tiě Hǎi Tánɡ Huā出处《全展选编·妇产科》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的花朵。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铁海棠"条。

  • 人参芦

    《中药大辞典》:人参芦药材名称人参芦拼音Rén Shēn Lú别名竹节参(《本经逢原》)。出处《本草蒙筌》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茎。性味甘苦,温。①《本草蒙筌》:"甘。

  • 牛嗓管树根

    药材名称牛嗓管树根拼音Niú Sǎnɡ Guǎn Shù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猕猴桃科植物澜沧水东哥的根,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性味甘淡,平,有毒。功能主治接骨拔脓。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