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红三七

红三七

《中药大辞典》:红三七

药材名称红三七

拼音Hónɡ Sān Qī

别名扭子七(《四川中药志》),九节犁、九节雷、赶山鞭蜈蚣七、伞墩七、螺丝七(《陕西中草药》),螺丝三七、血三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出处《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支柱蓼根茎。8~9月采收。

原形态支柱蓼,又名:九牛造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部无毛。根茎肥厚,具节,紫褐色;须根甚多。茎丛生或单生,细长,绿色,不分枝。基生叶有长柄,长15~25厘米;茎生叶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渐至无柄,叶柄基部具膜质托叶鞘2枚,有明显的脉,无缘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质薄,长3~15厘米,宽1.5~9厘米,先端尖锐,微弯,全缘,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轴长3~5厘米;小花白色,径约3毫米,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长椭圆形,长2~3毫米;雄蕊8,花丝线形;子房上位,呈三角状,花柱3枚,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3锐棱,黄褐色,有光泽。花期7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中山区的林下或潮湿地方,常见于黄沙泥地中。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四川、贵州、浙江、江西等地。产四川、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近圆柱形,根头处稍粗壮,外表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节,节上有明显疙瘩突起,须根黑色,卷曲而长。质坚硬,断面粉红色至棕红色。气微,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根和根茎中,含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

性味①《四川中药志》:"味涩,性平,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散血,止血,行气,调经。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

①《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

②《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研末。

复方治跌打损伤:支柱蓼根研粉,以酒送服。晚饭前服七至八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临床应用治疗大骨节病:取红三七(鲜)3钱切片,水煎3次取汁混合,早晚空腹加温分服。试治10例,其中Ⅰ°3例,Ⅱ°5例,Ⅲ°2例,治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年龄小、病情轻者,疗效显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三七

药材名称红三七

拼音Hónɡ Sān Qī

别名扭子七、算盘七九龙盘、螺丝三七、血三七、九牛(扌造)、九节犁、九节雷、赶山鞭蜈蚣七、伞墩七、螺丝七、荞叶七、钻山狗、荞莲、蜈蚣草、盘龙七、牡蒙、荞麦三七散血丹紫参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suffultum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其根茎,除去须根及杂质,洗晾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草无毛。根茎肥厚,具节,不弯曲,紫褐色;须根甚多。茎丛生或单一,细长,绿色,不分枝。基生叶柄长15-25cm;茎生叶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渐至无柄;叶柄基部具膜质托叶鞘2枚,有明显的脉,无缘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质薄,长3-15cm,宽1.5-9cm,先端锐尖,微弯,基部心形。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三锐棱,黄褐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中山区的林下或潮湿地方,常见于黄沙泥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洲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结节状,平直或稍弯曲,长2-9cm,直径0.5-2cm。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有6-10节,每节呈扁球形,外被残存叶基,并有残留细根及点状根痕。有时两节之间明显变细延长,习称过江枝。质硬,易折断,折断面近圆形,浅粉红色或灰黄色,近边缘处有12-30个黄白色维管束,排成断续的环状。气微,味涩。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甚薄,l-3列木栓细胞。皮层窄,维管束外韧型,10-20余个不规则环状排列;韧皮部较窄,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木纤维近方形至六角形。髓部宽广。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簇晶直径15-70μm;另含少量树脂状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约0.5g,加水4ml,微热,滤过。耳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剂1滴,即有蓝黑色沉淀。稍振摇后,滤液即呈茶蓝色。(检查读质)

化学成分支柱蓼根茎中含大黄素(emodin),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rol)及大量鞣质[1]。

性味苦;涩;性凉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止血止痛;活血调经;除湿清热。主跌打伤痛;外伤出血;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湿热下痢;痈疮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6-9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

2.《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牧马豆

    《中药大辞典》:牧马豆药材名称牧马豆拼音Mù Mǎ Dòu别名黄花苦豆子、野决明(《宁夏中草药手册》),枪叶野决明、苦豆(《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

  • 鼋胆

    《中药大辞典》:鼋胆药材名称鼋胆拼音Yuán Dǎn出处《纲目》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胆或胆汁。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鼋甲"条。性味《纲目》:"苦,寒,有毒。"

  • 刺榆皮

    药材名称刺榆皮拼音Cì Yú Pí出处1.刺榆皮入药,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江东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实。”2.《蜀本草》按《尔雅疏》云:“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而刺榆有

  • 漏斗苣苔

    药材名称漏斗苣苔别名青竹标[贵州]来源苦苣苔科漏斗苣苔Didissandra sinoophiorrhizoides W. T. Wang [Lysionotus ophiorrhizoides He

  • 赛莨菪

    药材名称赛莨菪拼音Sài Lànɡ Dànɡ别名山烟、唐古特山莨菪(《西藏常用中草药》)。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赛莨菪的根。9~11月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 鸡毛狗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毛狗药材名称鸡毛狗拼音Jī Máo Gǒu别名久苓菊、久苓草、地棉花来源菊科鸡毛狗Jurinea potanini Iijin,以带根全草及茎基部绵毛入药。生境分部内蒙

  • 山白龙

    药材名称山白龙拼音Shān Bái Lónɡ别名白杨树、响叶杨、圆叶杨、野白杨树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滇南山杨的树皮和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 rotundifolia Griff

  • 水梨藤

    《中药大辞典》:水梨藤药材名称水梨藤拼音Shuǐ Lí Ténɡ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水梨儿藤的根皮。原形态藤状灌木。茎圆柱形,黑褐色,表面光滑。叶互生,阔披针形,长

  • 无腺橉木

    药材名称无腺橉木拼音Wú Xiàn Lìn Mù别名山莓梨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无腺橉木的根、叶、果。原形态落叶乔木,高8~16米。枝黑褐色,

  • 白三百棒

    药材名称白三百棒拼音Bái Sān Bǎi Bànɡ别名红三百棒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秋季采集。洗净晒干。原形态宿根直立草本,高约15厘米。根长圆锥形。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