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红毛走马胎

红毛走马胎

《中药大辞典》:红毛走马胎

药材名称红毛走马胎

拼音Hónɡ Máo Zǒu Mǎ Tāi

别名毛膏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胆(《贵州植药调查》),红毛针、毛罗伞、老虎舌、铺地毡、红毡草(《广西药植名录》),虎舌红、山猪怕、红毡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红毛过江、毛凉伞(《广西中草药》),红毛毡、红八枣、矮朵朵、肉八枣、红八爪(《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紫金牛科植物乳毛紫金牛全株。夏、秋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小灌木,高15~25厘米。茎直立或斜升,不分枝,上端密生多细胞长毛。叶集生于顶上;倒卵形或椭圆状长椭圆形,长6~13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楔形,缘有稀疏波状圆齿,上下面有无数黑色腺体,突出为乳头状,其上各生一棕色多细胞长毛,侧脉11对,不明显;叶柄长8~10毫米,密被棕色毛。花轴近顶生,长4~8厘米,末梢着生近伞形花序,花序密被棕色多细胞长毛;花4~5朵,总苞叶1~2片;花梗长8~12毫米,苞片披针形;萼狭仄,长5毫米,有毛;花冠红色,裂片卵形或披针形,长6毫米,尖头。浆果状核果,球形。花期5月。

生境分部生山地、山谷林下。分布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

性味苦辛,凉。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辛涩微甘。"

②《广西中草药》:"味苦辛,性凉。"

③《云南中草药选》:"苦微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和瘀。治痢疾,肝炎,胆囊炎,风湿,跌打劳伤,咳血,吐血,妇女痛经,血崩,小儿疳积,疮疖痈肿疼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镇痉药,能除风寒湿气,治顽痹和脚膝不仁。"

②《广西药植名录》:"消炎,消肿,清凉,解热,活血,润肺止咳,调经。治痢疾,黄疸,吐血,妇女血崩,疳积,喉头炎,痈疮,跌打内伤,风湿。"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治肺病咯血,外伤吐血,月经过多,痛经,小儿疳积。"

④《云南中草药选》:"治胆囊炎,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泡酒。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风寒湿、关节疼痛:红毛走马胎一两,石凤丹一两,灵仙根一两,枳椇子五钱,大风藤五钱,猴骨一两,红活麻三钱,红牛膝四钱,用酒泡服。每日晚间服半杯。(《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②治产后心悸、虚弱:红胆、玉竹各五钱。炖肉吃。(《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虚劳咳嗽:红胆、淫羊藿各五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外伤出血,跌打劳伤:红毛毡一两,泡酒一斤,七日后服。每次10毫升,日服三次。(《云南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毛走马胎

药材名称红毛走马胎

拼音Hónɡ Máo Zǒu Mǎ Tāi

别名毛青杠、红胆、红毛针、毛罗伞、老虎舌、铺地毡、红毡草、毛虎舌、山猪怕、红毡毯、红毛过江、毛凉伞、红毛毡、红八爪、矮朵朵

出处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金牛科植物虎舌红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disia mamillata Hance [Tinusmamillata O.Kuntz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矮小灌木,直立茎高不超过15cm。具匍匐的木质根茎,幼时密被锈色卷曲长柔毛。叶互生或簇生于顶端;叶柄长5-15mm,或几无,被毛;叶片坚纸质,倒卵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7-14cm,宽3-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明显的疏圆齿,边缘腺点藏于毛中,两面绿色或暗紫红色,被锈色或有时为紫红色糙伏毛,毛基部隆起如小瘤,具腺点,以背面尤为明显。伞形花序,单1,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近顶端常有叶1-2片;花梗长4-8mm,被毛;萼片披针形或狭长圆状披针形,与花瓣等长或略短,具腺点,两面被长柔毛或里面近无毛;花瓣粉红色,稀近白色,卵形,长5-7mm,具腺点;雄蕊与花瓣近等长,花药披针形,背部通常具腺点;雌蕊与花瓣等长,子房球形,有毛或几无毛。果球形,直径约6mm,鲜红色,多少具腺点,几无毛或被柔毛。花期6-7月,果期11月至翌年1月,有时达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600m的山谷、山坡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直径约3mm,褐红色,木质。幼枝被锈色长柔毛,老枝几无毛。叶多生于茎中上部,近簇状,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倒卵形,上下两面有黑色腺点和褐色长柔毛,边缘稍具圆齿;叶柄密被毛。有时具花序或球形果实。

校质稍韧,叶纸质。气弱,味淡,略苦、涩。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皮层宽广,有离生分泌腔散生;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排列。髓部约占横切面的1/3,散有分泌腔。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钙簇晶。(图2)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栅栏细胞1列,通过中脉,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中脉上面平坦,下面凸出,下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

维管束外韧型,排列成“U”字形,周围有纤维群。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偶见方晶。

性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祛风刮湿;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风湿痹痛;黄疽;痢疾;咳血;吐血;便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乳痛;疗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镇痉药,能除风寒湿气,治顽痹和脚膝不仁。

2.《广西药植名录》:消炎,消肿,清凉,解热,活血,润肺止咳,调经。治痢疾,黄疸,吐血,妇女血崩,疳积,喉头炎,痈疮,跌打内伤,风湿。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治肺病咯血,外伤吐血,月经过多,痛经,小儿疳积。

4.《云南中草药选》:治胆囊炎,肝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细叶卷柏

    《全国中草药汇编》:细叶卷柏药材名称细叶卷柏别名柏地丁、地柏枝[云南玉溪]来源蕨类卷柏科细叶卷柏Selaginella labordei Hiero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

  • 麻腐

    药材名称麻腐拼音Má Fǔ别名胡麻腐(《中国医学大辞典》)。出处《药镜》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和合绿豆真粉的加工制成品。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平。"功能主治①

  • 夏蜡梅

    《中药大辞典》:夏蜡梅药材名称夏蜡梅拼音Xià Là Méi别名牡丹木、大叶柴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蜡梅科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3米。树皮灰白

  • 铺地黍根

    《中药大辞典》:铺地黍根药材名称铺地黍根拼音Pū Dì Shǔ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铺地黍的根茎及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性味微甘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平肝,利湿解毒。用

  • 芜菁子

    《中药大辞典》:芜菁子药材名称芜菁子拼音Wú Jīnɡ Zǐ别名蔓菁子(《千金方》)。出处《别录》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的种子。春末、夏初种子成熟时割取全株,搓下种子,去净杂质,晒干。原形态

  • 橘红珠

    《中药大辞典》:橘红珠药材名称橘红珠拼音Jú Hónɡ Zhū别名橘珠、橘胎(《广西中药志》)。出处《中药志》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幼小果实。春季采收落下的幼果,晒干即成。

  • 出山虎

    药材名称出山虎拼音Chū Shān Hǔ别名边耳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爱地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ophila herbacea (L.) 0.Kuntze[G.reniformisD

  • 蒙花皮

    药材名称蒙花皮拼音Ménɡ Huā Pí别名大金腰带(《江西草药》),白花瑞香、金腰带(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出处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来源为瑞香科植物毛瑞香的

  • 黄背草根

    药材名称黄背草根拼音Huánɡ Bèi Cǎo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黄背草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medatriandra Forsk.var.Japonica(Willd.)Ma

  • 赤车使者根

    药材名称赤车使者根拼音Chì Chē Shí Zhě Gēn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荨麻科植物赤车使者的根茎。夏、秋间采取,洗净,晒干。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赤车使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