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红辣蓼

红辣蓼

《中药大辞典》:红辣蓼

药材名称红辣蓼

拼音Hónɡ Là Liǎo

别名琼柳草(《贵州中医验方秘方》),蓼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斑蕉草(《中国药植图鉴》),青蓼、蝙蝠草(《泉州本草》),辣马蓼辣椒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蓼科植物辣蓼全草。5~6月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株散布腺点及毛茸。茎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红色,节膨大。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上面深绿色,有八字形的黑斑;托叶鞘膜质,口缘生长刺毛。穗状花序生于枝端,花梗细长,长6~12厘米,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白色,散布绿色点腺,上部呈红色;雄蕊7~8:子房1室,花柱3枚。瘦果有3棱,外包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于近水边阴湿处。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含甙类及鞣质。

药理作用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日本所产的马蓼与犬蓼有驱蛔作用。

性味《泉州本草》:"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治痢疾,便血,胃痛,疟疾,跌打肿痛。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根:治痢疾。"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烦渴,小儿痢疾,蛇犬咬伤。"

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去风湿,通关窍,散瘀,解毒。杀虫,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

复方①治大肠下血:辣柳草一两,同猪肉炖服。每隔十日再服一次。(《贵州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痢疾:辣蓼根八钱,水煎,糖调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胃气痛,痧气腹胀痛:鲜辣蓼枝头嫩叶三钱,捣烂,加冷开水一大盅,擂汁服。

④治疟疾:辣蓼叶、桃树叶等分。研细末,用水、酒和制成丸。每日早晚各服一钱,温开水送下。

⑤治牙痛:鲜辣蓼四两,水煎,频频含漱。

⑥治跌打撞伤,局部青紫肿痛:鲜辣蓼,同米酒或甜酒酿糟捣烂敷。(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⑦治扁桃腺炎:辣蓼茎叶适量,捣汁加温开水含漱。(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关节炎:辣蓼叶适量,开水泡片刻后搓揉痛处。(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将新鲜红辣蓼全草洗净切碎,按1:5的比例加水浸泡后,用文火煮沸1小时,过滤取汁后再煎,将2次滤液合并加适量糖浆和防腐剂,贮存备用。首次剂量为200毫升,以后每次lOO毫升,日服3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40例(包括慢性菌痢急性发作者4例),一个疗程后,痊愈15例,基本痊愈19例,进步5例。无效1例。主要症状与粪检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发热为16.3小时,腹泻4.6天,腹疼、里急后重4.5天,大便镜检转阴4.2天,细菌培养转阴3.4天。此药冷服时除少数人感腹部不适或疼痛外,无其它副作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辣蓼

药材名称红辣蓼

拼音Hónɡ Là Liǎo

别名辣柳草、蓼子草、斑蕉草、青蓼、蝙蝠幅草、辣马蓼辣椒草、软水蓼、旱辣寥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辣寥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var.flaccidum(Meissn.)Steward[Polygonum flaccidu Meissn.]

采收和储藏:花期采收,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散布腺点及短伏毛。茎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色;节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托叶鞘膜质,口缘生长刺毛;叶片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上面深绿色,有八字形的黑斑。总状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细长,上部弯曲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裂片倒卵形,红色或白色,散布褐色点腺;雄蕊8;花柱3枚。瘦果三角形,外包宿存花被。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近水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辣蓼全草及根含挥发油,鞣质及黄酮类物质:水蓼素(Persicarin),水蓼素-7-甲醚(Persicarin-7-methyl ether),3’-甲基鼠李素(rhamnazi)及金丝桃甙(hyperin),又含蒽醌衍生物及蓼酸(polygonic acid)等[1]。

药理作用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日本所产的马蓼Polygonum blumei Meissn.与犬蓼Persicaria longiseta有驱蛔作用。

性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解毒;除湿;散瘀;止血。主痢疾;泄泻;乳蛾;疟疾;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崩漏;痈肿疔疮;瘰疬;毒蛇咬伤;湿疹;脚癣;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漱。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方药集》:根:治痢疾。

2.《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烦渴,小儿痢疾,蛇犬咬伤。3.《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去风湿,通关窍,散瘀,解毒,杀虫,止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黑头草

    药材名称黑头草拼音Hēi Tóu Cǎo别名小毛叶子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紫毛香茶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enanderiana(Hand.Mazz.)Hara[Plec

  • 花生油

    《全国中草药汇编》:花生油药材名称花生油拼音Huā Shēnɡ Yóu来源豆科落花生属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的种子榨出的脂肪油。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蛔

  • 黄桷根

    《中药大辞典》:黄桷根药材名称黄桷根拼音Huánɡ Jué Gēn别名黄葛根(《分类草药性》)。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以8~9月采者为佳。性味①

  • 黑乳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乳菇药材名称黑乳菇别名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黑乳菇Lactarius picinus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陕西、安徽。性味淡,温。功能主

  • 榉树

    药材名称榉树拼音Jǔ Shù别名大叶榉来源榆科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以树皮、叶入药。生境分部自秦岭、淮河流域至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性味苦

  • 蛇根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蛇根木药材名称蛇根木别名印度萝芙木、印度蛇根木来源夹竹桃科蛇根木Rauvolfia serpentina (L.) Benth. et Hook. f.,以根、茎皮、叶入药。生境分

  • 辽瓦松

    药材名称辽瓦松拼音Liáo Wǎ Sōnɡ别名瓦松、干滴落、酸塔、酸溜溜。来源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狼爪瓦松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ostachys cartilaginea A. Bor

  • 十两叶

    药材名称十两叶拼音Shí Liǎnɡ Yè别名沙达木。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苞叶木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aydaia rubrinervis(Levl.)C.Y.Wu exY.L.Che

  • 北豆根

    《中国药典》:北豆根药材名称北豆根拼音Běi Dòu Gēn英文名RHIZOMA MENISPERMI别名黄条香、黄根、汉防己、防己藤、山地瓜秧来源本品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

  • 猕猴梨

    药材名称猕猴梨拼音Mí Hóu Lí别名圆枣子、藤梨(《河南中草药手册》),洋桃藤(《贵州药植目录》)。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来源为猕猴槐科植物软枣猕猴桃的根、叶。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