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胡豆草

胡豆草

《中药大辞典》:胡豆草

药材名称胡豆草

拼音Hú Dòu Cǎo

出处《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全草

原形态直立草本。茎四方形,紫色,高25~35厘米。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生叶肾形,长0.7~2.3厘米,宽0.8~1.6厘米,先端钝,基部心脏形,边缘具波状锯齿,两面均光滑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几无柄。花生于叶腋;花萼钟状,2唇形,唇短而阔,全缘,花后封闭,上唇的背部有扩大的鳞片,果时脱落;花冠管长而突出,白色,近萼处紫色;雄蕊4,花药有毛;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近球形,平压状,略被毛。花期7月。

性味性凉,味苦涩,无毒。

功能主治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肝热耳鸣;消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6~1两。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豆草

药材名称胡豆草

拼音Hú Dòu Cǎo

英文名Herb of Sessile Skullcap

别名蜈蚣草、吊鱼杆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无柄黄芩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枝;茎高约50cm,纤维,微具翅。叶几无柄;叶片卵形,长1.9-3.5cm,近全缘或具3-4个不明显的浅圆齿,上面略被具节糙伏毛。花序总状,3-7花,顶生或腋生,长为叶长之二倍,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花萼长约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mm,花冠筒部前方有长达2mm向下延伸的囊距,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盘前方隆起;花柱丝状,先端微裂,子房4裂,后对裂片较大。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

性味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肝明目。主感冒头痛;风热目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8-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淡秋石

    药材名称淡秋石来源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现时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晒干,研成粉,再加白芨将水拌和,制成方块。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滋阴退热。适用于骨蒸劳热,咽痛,口疮等症。用法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药材名称白背叶(峨嵋山胡椒)拼音Bái Bèi Yè别名三条筋、三根筋、香叶、糯叶(《贵州草药》),湄潭台乌(《贵州药植目录》)。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峨嵋山胡椒

  • 丝毛毛毡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毛毛毡草药材名称丝毛毛毡草别名毛毡草来源菊科丝毛毛毡草Blumea sericans (Kurz) Hook. f.,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 络石果

    药材名称络石果拼音Luò Shí Guǒ出处《南京民间药草》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果实。7月间采集,以未熟的果实为好。性状蓇葖果,2个并生成人字形,长圆柱状或带纺锤状,长约8~2

  • 欧绵马

    药材名称欧绵马拼音ōu Mián Mǎ别名贯众、鳞毛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欧洲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filix-mas(L.)Schott[Polypodiu

  • 乌蛇皮

    《中药大辞典》:乌蛇皮药材名称乌蛇皮拼音Wū Shé Pí出处《纲目》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乌蛇"条。功能主治《纲目》:"治风

  • 铧头草

    《中药大辞典》:铧头草药材名称铧头草拼音Huá Tóu Cǎo别名地黄瓜(《分类草药性》),青地黄瓜(《四川中药志》),烙铁草、犁头草(《重庆草药》)。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堇菜科

  • 野鸦椿皮

    药材名称野鸦椿皮拼音Yě Yā Chūn Pí别名鸡眼睛皮。来源药材基源:为省沽油科植物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的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sca

  • 栾华

    《中药大辞典》:栾华药材名称栾华拼音Luán Huá出处《本经》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原形态栾树(《正字通》),又名:木栾(《梦溪笔谈》),石栾树、黑叶树、木栏牙、山茶叶、软

  • 山梗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梗菜药材名称山梗菜拼音Shān Gěnɡ Cài别名半边莲[东北]、大种半边莲来源为桔梗科山梗菜属植物山梗菜Lobelia sessilifolia Lamb.和线萼山梗菜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