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苦石莲

苦石莲

《中药大辞典》:苦石莲

药材名称苦石莲

拼音Kǔ Shí Lián

别名莲子(《生草药性备要》),老鸦枕头(《药材资料汇编》),土石莲子、青蛇子(《南宁市药物志》),猫儿核(《广西中药志》),广石莲子(《四川中药志》)。

出处《增订伪药条辨》

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种子。8~9月间采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原形态南蛇竻(《生草药性备要》),又名:莲子竻、蚺蛇竻(《岭南采药录》),喙荚云实石莲勒、南蛇茸、烫耙苗、雀不站、南蛇勒、石莲藤、飞天龙、青蛇勒。

有刺藤本,全株被短柔毛。2回双数羽状复叶,羽片5~8对,托叶锥状;小叶12~24枚,近无柄,矩形或倒卵形,长约1.6~3.5厘米,阔0.8~1.2厘米,先端急尖成细尖,基部圆形,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有刺,被柔毛;苞片大,椭圆形、倒披针形,两面有绒毛;花萼管阔倒卵形,长7毫米,裂片5,矩形,最下1个萼片稍长;花瓣5,红紫色,倒卵形,长约18毫米,阔12毫米,上面1枚花瓣较短;雄蕊10,不等长,花丝分离,下部密被柔毛,花药丁字着生;子房密生细刺,花柱比雄蕊稍长,无毛。荚果椭圆状矩形,长约8~14厘米,宽约4.5~5厘米;密被棕色针状刺,先端圆形而有尖喙,内有种子7粒。花期3~4月。果期5~9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沟中空旷的溪旁、路边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主产云南、广西。此外,广东、四川、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两端钝圆,长约1.2~2.2厘米,直径约0.7~1.2厘米,外面黑褐色或暗棕色,光滑,有的具细密的环状横纹或横裂纹,基部有珠柄残基,旁有小圆形的合点。质坚硬,不易破开。种皮厚约1毫米,内表面灰黄色,平滑而光泽;除去种皮,可见2片棕色肥厚的子叶,富油质,子叶中间有浅棕色的胚芽及胚根。气微,味极苦。以黑褐色、颗粒饱满者为佳。

性味苦,寒。

①《增订伪药条辨》:"味极苦涩。"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清热,去湿。治哕逆,痢疾,淋浊,尿血,跌打损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止痛,捶烂敷之。"

②《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治癍痧症。"

③《南宁市药物志》:"治疮疡,尿血。"

④《广西中药志》:"治噤口痢,梦遗,淋浊等证。民间用治流行性感冒。"

⑤《四川中药志》:"开胃进食,清心除烦,除湿去热。治哕逆不止。"

⑥《广东中药》:"治夹色伤寒;煎水洗头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①《广西中药志》:"虚寒无火者忌用。"

②《四川中药志》:"大便燥结者忌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石莲

药材名称苦石莲

拼音Kǔ Shí Lián

英文名Seed of Whiteflower Cacalia

别名莲子、老鸦枕头、土石莲子、青蛇子、猫儿核、广石莲子石花生、盐棒头果

出处出自《增订伪药条辨》。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喙荚云实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esalpinia minax Hance

采收和储藏:8-9月间采成熟果实,敲破,除去果壳,取出种子,晒干。

原形态喙荚云实有刺藤本,高约4m。各部均被短柔毛。根圆柱形,浅黄色。茎和叶轴上均有散生钩刺。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达45cm,托叶锥状而硬;羽片5-8对,小叶6-12对,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4cm,宽1.1-1.7c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微偏斜,两面沿中脉被短柔毛,小叶柄甚短,其下有1枚小倒钩刺。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萼片5,长约13mm,密生黄色绒毛;花冠蝶形,白色,有紫色斑点,最上1枚倒卵形,长约18mm,宽约12mm,先端圆钝,基部靠合,外面和边缘有毛;雄蕊10,离生,2轮排列,较花瓣稍短,花丝下部密被长柔毛;子房密生细刺,花柱稍超出于雄蕊,无毛。荚果长圆形,长7.5-13cm,宽4-4.5cm,先端圆钝而有喙,喙长5-25mm,果瓣外面密生针状刺。种子4-8颗,长椭圆形,长约18mm,宽约10mm,一侧稍洼,有环状纹。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500m的山沟、溪旁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也有栽培。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呈椭圆形,两端钝圆,长1.2-2.2cm,直径0.7-1.2cm。表面乌黑色,有光泽,有时可见横环纹或横裂纹。基部有珠柄残基,其旁为小圆形的合点。质坚硬,极难破开。种皮厚约1mm,内表面灰黄色,平滑而有光泽,除去种皮后,内为2片棕色肥厚的子叶,富油质,中央有空隙。气微弱,味极苦。

以黑褐色、颗粒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外种皮薄,外具角质层,内层种皮细胞栅状,镶嵌状排列,最内侧的数层细胞较致密,细胞内有小方晶。子叶外具一层细小的表皮细胞,基本薄壁组织外侧有分泌腔散在,薄壁细胞充满细小的淀粉粒。

粉末特征:粉末灰黑色。①种皮栅状细胞多见,横断面观栅状,外被角质层,厚约3μm,细胞狭长,长径210-276μm,短径6-14μm,壁厚,胞腔狭细,近中部有一条明显的光辉带;表面观呈类圆形,壁厚,胞腔裂隙状,孔沟明显。②种皮中层细胞不规则类圆形,直径20-85μm,胞壁不均匀增厚,内含红棕色物。③种皮内侧细胞呈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细胞内含草酸钙方晶。④子叶细胞类圆形,直径24-70μm,壁稍厚,细胞间有时可见串珠状空隙,细胞内含淀粉粒。⑤草酸钙方晶呈多面体形、正方形、双锥形或长方形,直径6-15μm,长至28μm。⑥淀粉粒较多,单粒呈类圆形,直径3-7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振摇提取,滤过。(1)取滤液1ml,加5%a-萘酚乙醇溶液2-3滴,沿管壁滴加浓硫酸0.5ml,两液界面出现深红色环,上层液显淡红色,下层液显绿色。(检查糖类)(2)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加茚三酮试剂,1滴,于105℃烘烤,显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类)

性味苦;凉寒;无毒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散瘀止痛。主风热感冒,痢疾淋浊,哕逆,痈肿,疮癣,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1.《广西中药志》:虚寒无火者忌用。

2.《四川中药志》:大便燥结者忌用。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止痛,捶烂敷之。

2.《广西野生资源植物》:治癍痧症。

3.《南宁市药物志》:治疮疡,尿血。

4.《广西中药志》:治噤口痢,梦遗,淋浊等证。民间用治流行性感冒。

5.《四川中药志》:开胃进食,清心除烦,除湿去热。治哕逆不止。

6.《广东中药》:治夹色伤寒;煎水洗头癞。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园金柑

    药材名称园金柑别名甘桔、山桔子、金桔、月桔来源芸香科园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 (Thunb.) Swingle,以根、果实入药。生境分部福建、安徽、江西。化学成分果皮含金橘甙(fo

  • 青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青鱼药材名称青鱼拼音Qīnɡ Yú别名铜青、鲭、乌鲭、青棒、乌鲩、螺蛳青来源鲤形目鲤科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以胆囊入药。生境分

  • 花叶矮陀陀

    药材名称花叶矮陀陀拼音Huā Yè ǎi Tuó Tuó来源为楝科地黄连属植物地黄连Munronia sinica D els.以全株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性

  • 独角芋

    药材名称独角芋拼音Dú Jiǎo Yù别名红半夏、石芋头、红水芋、红芋头、珍珠莫玉散、五彩芋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花叶杯芋的块茎。秋、冬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扁

  • 顺江木

    《中药大辞典》:顺江木药材名称顺江木拼音Shùn Jiānɡ Mù别名大舒筋活血、狭叶樟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狭叶阴香的根、叶。全年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原形态乔木

  • 山茶叶

    药材名称山茶叶拼音Shān Chá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红山茶CamelliajahoicaL.、西南红山茶C.pitardiiCoh.-St.、窄叶西南红山茶C.pitardiiCoh.-

  • 蒌油

    《中药大辞典》:蒌油药材名称蒌油拼音Lóu Yóu别名蒌叶油(《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蒟酱之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手足红

  • 驴耳朵草

    药材名称驴耳朵草别名狗舌头、狗舌头草、驴耳朵来源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驴耳风毛菊Saussurea glomerata Poir.,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外用

  • 五月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五月茶药材名称五月茶拼音Wǔ Yuè Chá别名五味叶、酸味树来源大戟科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 (L.)Spreng.,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南

  • 银锁匙

    药材名称银锁匙拼音Yín Suǒ Chí别名金线风、槟榔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小花轮环藤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clea tonkinensis Gagnep.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