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材>茉莉花

茉莉花

《中药大辞典》:茉莉花

药材名称茉莉花

拼音Mò Lì Huā

别名小南强(《清异录》),柰花(《丹铅杂录》),鬘华(《群芳谱》),木梨花(《中国树木分类学》)。

出处《纲目》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茉莉。7月前后花初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贮存干燥处。

原形态茉莉(《纲目》),又名:末利(《南方草木状》),抹厉(《洛阳名园记》),没利(《梅溪诗集》),末丽(洪迈)。

常绿灌木。幼枝圆柱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单叶对生;阔卵形或椭圆形,有时近倒卵形,长4.5~9厘米,宽3.5~5.5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心形,全缘,下面脉腋有黄色簇生毛;叶柄长约3~7毫米。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有花3朵;总花梗长1~3厘米,被柔毛;花柄粗壮,长5~10毫米,被柔毛;花白色芳香;花萼管状,裂片8~10,线形,被柔毛或无毛;花冠管细,裂片椭圆形,先端钝;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内;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期6~11月。花后通常不结实。

生境分部多栽培于湿润肥沃土壤中。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四川、云南等地。产江苏、四川、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的花,长1.5~2厘米,直径约1厘米,鲜时白色,干后黄棕色至棕褐色,冠筒基部的颜色略深;末开放的花蕾全体紧密叠合成球形,花萼管状,具细长的裂齿8~10个,外表面有纵行的皱缩条纹,被稀短毛;花瓣片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联合成管状。气芳香,味涩。以纯净、洁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鲜花含油率一般为0.2~0.3%,主要成分为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

性味辛甘,温。

①《纲目》:"辛,热,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辛,性热,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温。"

④《饮片新参》:"苦微甘。"

功能主治理气,开郁,辟秽,和中。治下痢腹痛,结膜炎,疮毒。

①《本草再新》:"能清虚火,去寒积,治疮毒,消疽瘤。"

②《随息居饮食谱》:"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

③《饮片新参》:"平肝解郁,理气止痛。"

④《现代实用中药》:"洗眼,治结膜炎。"

⑤《四川中药志》:"用菜油浸泡,滴入耳内,治耳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泡茶。外用: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茉莉花

药材名称茉莉花

拼音Mò Lì Huā

别名白末利;小南强;奈花;鬘华、末梨花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1.《本经逢原》:茉莉花,古方罕用,近世白痢药中用之,取其芳香散陈气也。

2.《本草正义》:茉莉,今人多以和入茶茗,取其芳香,功用殆与玫瑰花、代代花相似,然辛热之品,不可恒用。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sambac(L.) Ait.

采收和储藏:夏季花初开时采收,立即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直立或攀援灌木,高达3m。小枝圆柱形或稍压扁状,有时中空,疏被柔毛。叶对生,单叶;叶柄长2-6mm,被短柔毛:具关节。叶片纸质,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2.5cm,宽2-7.5cm,两端圆或钝,基部有时微心形,除下面脉腋间常具簇毛外,其余无毛。聚伞花序顶生,通常有花3朵,有时单花或多达5朵;花序梗长1-4.5cm,被短柔毛,苞片微小,锥形;花梗长0.3-2cm;花极芳香;花萼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裂片线形;花冠白色,花冠管长0.7-1.5cm,裂片长圆形至近圆形。果球形,径约1cm,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我国南方各地广为栽培。原产印度。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以富含腐殖质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为好。

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7~8月栽种,截取长15~20cm,带有2~3个芽的枝条,斜插于苗床,保持苗床湿润,温度在25 ~35℃,约1个月生根。按行、株距1m×1m定植。

性状性状鉴别 花多呈扁缩团状,长1.5-2cm,直径约1cm。花萼管状,有细长的裂齿8-10个。花瓣展平后呈椭圆形,长约1cm,宽约5mm,黄棕色至棕褐色,表面光滑无毛,基部连合成管状;质脆。气芳香,味涩。以朵大、色黄白、气香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花香成分主要有芳樟醇(linalool),乙酸苯甲酯(benzyl acetate)须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1,2],乙酸3-己烯酯(3-hyexenyl acetate),苯甲酸甲酯(methyl benzoate)[1],顺-3-苯甲酸己烯酯(cis-3-hexenyl benzoate),邻氨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anthranilate),吲哚(indole)[2],顺式-茉莉酮(cis-jasmone),素馨内酯(jasminelactone)及茉莉酸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3]等数十种。从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9’-去氧迎春花甙元(9’-deoxyjasminigenin),迎春花甙(jasminin)和8,9-二氢迎春花甙(8,9-dihydrojasminin)[4]。

性味辛;微甘;性温

归经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辟秽开郁。主湿法中阻;胸膈不舒;泻痢腹痛;头晕头痛;目赤;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场,3~10g;或代茶饮。外用:适量,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

各家论述1.《本草再新》:能清虚火,去寒积,治疮毒,消疽瘤。

2.《随息居饮食谱》: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

3.《饮片新参》:平肝解郁,理气止痛。

4.《现代实用中药》:洗眼,治结膜炎。

5.《四川中药志》:用菜油浸泡,滴入耳内,治耳心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短体鳗

    药材名称短体鳗拼音Duǎn Tǐ Mán别名油鲇、土龙、鳗鱼来源药材基源:为蛇鳗科动物鳄形短体鳗、中华须鳗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rachysomophis crocodilinus(Benn

  • 蚬肉

    《中药大辞典》:蚬肉药材名称蚬肉拼音Xiǎn Ròu出处《唐本草》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等的肉。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蚬壳"条。药理作用日本蚬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门静脉或股静脉后,

  • 云南铁丝莲

    药材名称云南铁丝莲别名山木通、大叶木通、辣木通来源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云南铁线莲Clematis yunnanensis Franch.,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切细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止

  • 大叶白头翁

    《中药大辞典》:大叶白头翁药材名称大叶白头翁拼音Dà Yè Bái Tóu Wēnɡ别名一面青(《分类草药性》),山萩(《中国物图鉴》),大火草(《重庆草药》)

  • 水流豆

    《中药大辞典》:水流豆药材名称水流豆拼音Shuǐ Liú Dòu别名水流兵(《生草药性备要》),水罗豆、水刀豆(《广东中医》5(12):556,1960)。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

  • 绿豆皮

    《中药大辞典》:绿豆皮药材名称绿豆皮拼音Lǜ Dòu Pí别名绿豆壳(《本经逢原》),绿豆衣(《山西中药志》)。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皮。将绿豆用水浸胖,揉取种皮。一般

  • 胖大海

    《中国药典》:胖大海药材名称胖大海拼音Pànɡ Dà Hǎi英文名SEMEN STERCULIAE LYCHNOPHORAE别名大海、大海子、大洞果、大发来源本品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

  • 猩猩花

    药材名称猩猩花拼音Xīnɡ Xinɡ Huā别名风铃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金铃花的叶或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butilon striatum Dickson采收和储藏:叶,全年均可采,鲜用

  • 黑大豆花

    《中药大辞典》:黑大豆花药材名称黑大豆花拼音Hēi Dà Dòu Huā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花。功能主治《纲目》:"治目盲翳膜。"摘录《中药大辞典》

  • 假地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假地豆药材名称假地豆拼音Jiǎ Dì Dòu别名异叶山蚂蝗、田吊子、血筋草、拐仔草、铺地藤、乌蝇羽来源豆科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phyl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