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八风散

八风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风散

药方名称八风散

处方藿香(去土)半斤,白芷前胡(去芦),各一斤。黄(去芦)、甘草人参(去芦),各二斤。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三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及治寒壅不调,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跟。

腊茶清调一大钱亦得。小儿虚风、乳香腊荼清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八风散

药方名称八风散

别名八风汤(《保婴撮要》卷二十)。

处方藿香(去土)250克白芷前胡(去芦)各500克黄耆(去芦)甘草(爁)人参(去芦)各1千克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各1.5千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以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薄荷少许,同煎至21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或每服6克,腊茶水调下;小儿虚风,每服1.5克,乳香、腊茶水调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局方》卷一:八风散

药方名称八风散

别名八风汤

处方藿香(去土)半斤,白芷1斤,前胡(去芦)1斤,黄耆(去芦)2斤,甘草(炙)2斤,人参(去芦)2斤,羌活(去芦)3斤,防风(去芦)3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风气上攻,头目昏眩,肢体拘急烦疼,或皮肤风疮痒痛,及治寒壅不调,鼻塞声重;疮疹既发,声音不出,形气俱病。

用法用量八风汤(《保婴撮要》卷二十)。

临床应用眩晕瘙痒:薛立斋治一人头目晕眩,皮肤瘙痒.搔破成疮,以八风散治之即愈。

摘录《局方》卷一

《千金》卷八:八风散

药方名称八风散

处方麻黄1斤,白术1斤,栝楼根10两,甘草10两,栾荆10两,天雄10两,白芷10两,防风10两,芍药10两,石膏10两,天门冬10两,羌活2斤,山茱萸5升,食茱萸5升,踯躅5升,茵芋14两,黄芩1斤5两,附子30枚,大黄半斤,细辛5两,干姜5两,桂心5两,雄黄6两,朱砂6两,丹参6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八风十二痹,狠退半身不遂,历节疼痛,肌肉枯燥,皮肤瞤动,或筋缓急痛,不在一处,卒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错,面上疱起,或黄汗出,更相染渍,或燥或湿,颜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张,乍寒乍热。

用法用量先食酒服方寸匕,每日1次;三十日后,1日2次。五十日知,百日愈,1年平复。长服不已,佳。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八风散主八风十二痹。方中诸药与胆腑门中芫花散、耆婆万病丸相类,其方下虽有半身不遂之证,殊非中风六经形证之比。详其立方,专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开发阴邪于外;大黄附子汤分泄阴邪于里;而兼栾荆、茵芋、踯躅、雄黄皆瞑眩之药,非大风恶疾,讵可轻试?必其人主气素强,病气方充,始为合宜。

摘录《千金》卷八

《千金》卷七:八风散

药方名称八风散

处方菊花3两,石斛1两半,天雄1两半,人参1两6铢,附子1两6铢,甘草1两6铢,钟乳1两,薯蓣1两,续断1两,黄耆1两,泽泻1两,麦门冬1两,远志1两,细辛1两,龙胆1两,秦艽1两,石韦1两,菟丝子1两,牛膝1两,菖蒲1两,杜仲1两,茯苓1两,干地黄1两,柏子仁1两,蛇床子1两,防风1两,白术1两,干姜1两,萆薢1两,山茱萸1两,五味子半两,乌头半两,苁蓉2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补肾治肝。主风虚,面青黑土色,不见日月光,脚气痹弱。

用法用量酒服方寸匕,1日3次;不知,加至2匕。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八风取义,专主八方风气之邪。《千金》推广候氏黑散而立此方。方中菊花得金水之精英,补水以制火,益金以平木,专主虚风蕴热,《本经》治恶风湿痹者,以其能清血脉之邪,故黑散以之为君。细辛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防风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痛;干姜逐湿痹,为菊花祛风之向导,导火之反间;白术治风寒湿痹;茯苓治逆气,散结痛,利小便,坚筋骨;人参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退虚热,与白术茯苓共济实脾杜风之功,方得《本经》除邪气之旨。其外,柏子仁除五湿,安五脏;麦门冬润燥涩,利结气;山药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菖蒲治风寒湿痹,通九窍;甘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即黑散中用桔梗之义;石斛治伤中,除湿痹;石韦治劳热邪气,癃闭不通;泽泻治风寒湿痹;龙胆治骨间寒热,即黑散中用黄芩之义;秦艽治寒湿风痹,肢节痛;萆薢治骨节风寒湿周痹;远志除邪气,利九窍;乌、附、天雄统治诸风寒湿,痿躄拘挛膝痛,即黑散中用桂之义;续断续筋骨;菟丝续绝伤;牛膝治寒湿拘挛,不可屈伸,即黑散中用芎?之义;杜仲治腰脚痛,坚筋骨;干地黄治伤中,逐血痹;黄耆治大风癞疾,以助诸风药司开合之权,即黑散中用当归之义;蛇床除痹气,利关节;山萸治心下邪气,逐寒湿痹;五味子肉苁蓉并强阴益精气,即黑散中用牡蛎之义;钟乳安五脏,通百节,利九窍,即黑散中用矾石之义。盖矾石性涩辟垢,得冷即止,得热则下,服后禁忌热食,调理颇难,故取钟乳温涩利窍之品代用,药性虽殊,而功力与矾石不异也。

摘录《千金》卷七

医心方》卷三引《耆婆方》:八风散

药方名称八风散

处方秦艽4分,独活4分,茯神4分,薯蓣4分,山茱萸4分,藁本4分,天雄4分,钟乳(研7日)4分,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风气,风眩,头面风,中风,湿痹,脚弱,房少精。

用法用量以酒服方寸匕,1日2次。

摘录医心方》卷三引《耆婆方》

圣济总录》卷十七:八风散

药方名称八风散

处方荆芥穗1两,芎?1两,防风(去叉)1两,独活(去芦头)1两,甘草(炙,锉)1两,麻黄(去根节)1两,人参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风头旋,目暗昏眩,肢节疼痛,手足麻木,上膈壅滞,或发寒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薄荷3叶,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七

猜你喜欢

  • 化坚二陈丸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化坚二陈丸药方名称化坚二陈丸处方陈皮半夏(制)各30克茯苓45克僵蚕(炒)60克 川黄连9克甘草(生)9克制法共为细末,荷叶熬汤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眼胞及周身痰核。用法用

  • 固元丸

    药方名称固元丸处方八角茴香(炒)覆盆子(酒浸)茴香(炒)白茯苓(去皮)川牛膝(酒浸)磁石(火烧酒淬七次)龙齿(煅)补骨脂(炒)各30克天雄30克(用青盐30克研,入酒150毫升内,泡天雄,取酒尽为度)

  • 寸金丸

    《御药院方》卷十:寸金丸药方名称寸金丸别名返魂丹、再生丸、追命丹、延寿丸、来苏丸、知命丸、得道丸(《御药院方》卷十)、黍米寸金丹(《外科正宗》卷一)。处方蟾酥6克 全头蜈蚣7个(头尾全用,半酥炙黄色)

  • 涤瘀汤

    药方名称涤瘀汤处方山楂1钱半,苏木1钱半,桃仁1钱半,陈皮1钱半,归尾1钱,红花1钱,泽兰4钱,甜酒。功能主治腹痛,痛不移处,为死血。用法用量方中甜酒用量原缺。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 荡滞散

    药方名称荡滞散处方斑蝥(炒,去翅足)半两,大黄(锉,炒)3分,水蛭(糯米内炒熟,去米)1分,虻虫(炒)1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妇人经脉不通。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狗胆酒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 大黄六合汤

    药方名称大黄六合汤别名四物汤处方四物汤4两,大黄半两,桃仁10个(去皮尖,麸炒)。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大便硬,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阳明、太阳本病也。脏结秘涩者。用法用量四物汤(《玉机微义》卷十三)。《

  • 黄连阿胶二味丸

    药方名称黄连阿胶二味丸处方黄连、阿胶。功能主治大孔痛,有湿热之毒流于大肠。用法用量为丸服。摘录《证治宝鉴》卷八

  • 法炼灵乌散

    药方名称法炼灵乌散处方乌鸦1只(腊月者良,留毛去肠肚),朱砂半两,铁粉半两,蛇黄(烧红,醋淬3次)半两,黑铅半两(熔成汁,入水银半两在内,候化,急倾出,待冷用),黄丹2钱半,上除乌鸦外,并研令细,入在

  • 神妙汤

    药方名称神妙汤处方萆薢栝楼根甘草(锉)五倍子豆豉葱白(切)各等分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治痔疾。用法用量每用30~60克,以水500毫升,煎数沸,盆盛。坐熏痔,候通手洗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利膈豁痰汤

    《杂病广要》引《证治大还》:利膈豁痰汤药方名称利膈豁痰汤处方半夏橘红枳实槟榔沉香桔梗栝楼黄连(炒)栀子(炒)香附(制)细茶白芥子石膏功能主治治噎膈。气结痰壅,郁而化热,饮食不下。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