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槐角丸

槐角丸

《中国药典》: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炒)200g地榆(炭)100g黄芩100g枳壳(炒)100g当归100g防风100g

性状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涩。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45~5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30~15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去枝、梗,炒)500克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瓤,麸炒)各250克

制法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肠凉血。治肠风、痔漏下血,伴里急后重。肛门痒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抉寿精方》: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子30克枳壳(麸炒)当归黄芩黄柏侧柏叶(各酒洗)黄连荆芥防风地榆各15克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风下血。

【禁忌】忌食生冷。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摘录《抉寿精方》

御药院方》卷八: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1斤(麸炒令焦,熟拣净),黄耆(锉)4两,枳壳(麸炒,去瓤)4两,熟干地黄4两,当归4两,防风4两,木香1两。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风痔疾,大便涩滞,气结不通,饮食衰少,面黄肌瘦,或下血不止,或在便前,或在便后者。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八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炒)144两,红花12两,黄芩96两,防风48两,槐花(炒)96两,地榆炭96两,赤芍48两,大黄48两,枳壳48两,当归48两,生地96两,荆芥穗48两。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钱,或用冷开水泛为小丸。

功能主治疏风凉血,泻热润燥。主大肠火盛,滞热便秘,肠风下血,痔疮痛痒。

用法用量蜜丸每服1丸,水丸每服3钱,空腹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注意忌食辛辣厚味。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医级》卷八: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4两,侧柏叶(炒)2两,荆芥(炒)2两,白术(炒)2两,枳壳1两,黄芩1两,地榆1两,当归1两,防风1两。

制法米糊为丸。

功能主治肠风下血,及脾胃虚而不调,粪后带红,脱肛。

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汤送下。

摘录《医级》卷八

《医略六书》卷二十五: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3两(炒),防风1两半,黄芩1两半(炒),当归3两,枳壳8钱(炒),升麻5钱,地榆3两(炒),生草5钱。

制法上为末,醋为丸。

功能主治肠风痔血,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饮送下。

各家论述方中槐角清大肠以凉血,地榆涩血室以止血,黄芩清热宽肠,防风疏风胜湿,当归养血脉,枳壳破滞气,生草缓中泻火,升麻散热升清也。醋丸米饮下,使热散气清则结化风消而广府肃清,何肠风痔血之不痊哉!此疏利之剂,为肠风痔血之专方。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子8两,槐花8两,槟榔4两,黄芩3两,刺猬皮2个(酒浸,焙)。

制法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白汤送下。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三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当归地骨皮、猬皮(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瘘。

用法用量每次空心服50丸。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

《扶寿精方》引朱上卿方: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子1两,枳壳(麸炒)5钱,当归尾(酒洗)5钱,黄芩(酒洗)5钱,黄柏(酒洗)5钱,侧柏叶(酒洗)5钱,黄连5钱,荆芥穗5钱,防风5钱,地榆5钱。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风下血,不间粪前后,远年近日。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米汤送下。

注意忌生冷。

摘录《扶寿精方》引朱上卿方

血证论》卷八: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3钱,地榆2钱,黄连1钱,黄芩3钱,黄柏3钱,生地3钱,当归3钱,川芎1钱,防风2钱,荆芥2钱,侧柏2钱,枳壳2钱,乌梅3枚,生姜1钱(汁)。

功能主治清火和血。主肠风下血。

各家论述方中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头翁葛根诸汤之意。

摘录血证论》卷八

《直指》卷二十三: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1两,防风半两,地榆半两,当归半两,枳壳(制)半两,木贼半两,茯神半两。

制法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风泻血,脱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直指》卷二十三

《局方》卷八(宝庆新增方):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别名地榆槐角丸

处方槐角(去枝梗,炒)1斤,地榆半斤,当归(酒浸1宿,焙)半斤,防风(去芦)半斤,黄芩半斤,枳壳(去瓤,麸炒)半斤。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止痒痛,消肿聚,驱湿毒。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胬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乳名瘘;及肠风疮内小虫,里急下脓血。

用法用量地榆槐角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昌方)。

摘录《局方》卷八(宝庆新增方)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惠眼观证》: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蜜炙,为末,炒)1钱,胡椒49粒,巴豆2粒(不出油,研烂,入诸末再研),丁香20粒。

制法上为细末,烂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积滞。主气疾,腹内常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心姜汤送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惠眼观证》

《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去梗,为末,入乌牛胆内,挂透风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痔漏有脓血,大便结燥,肿硬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0丸,平胃散作汤送下。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七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槐角丸

药方名称槐角丸

处方槐角1两,枳壳5钱(炒),橘红3钱(老树),甘草1钱。

制法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赤金为衣。

功能主治清肠止血。主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2钱,梨藕汤送服。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猜你喜欢

  • 百合饮子

    药方名称百合饮子处方桑白皮6分,通草8分,百合8分,白茅根1分。制法上锉细。功能主治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主诸淋。用法用量本方用法中前散药:滑石、冬葵子各八分,瞿麦、石韦各五分(去毛),蒲黄六

  • 佛手膏

    《中藏经》卷八:佛手膏药方名称佛手膏处方乳香(真者,研)半字,硇砂半字(研),麝香1字(研),当归半钱(锉细),黄连1钱(去须称,锉细),白矾半字(飞过,研细),白砂蜜4两(须白砂者佳),青盐1字(光

  • 黄甲丸

    药方名称黄甲丸处方朱砂30克阿魏30克槟榔30克 山甲30克(酥炙炒)雄黄15克木香15克制法上为细末,泡黑豆去皮,捣成泥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疟母成块,久不能愈。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用淡姜汤送

  • 寒湿相连汤

    药方名称寒湿相连汤处方黄耆1钱,白术1钱,苍术1钱,干姜8分,木瓜1钱,防己1钱,猪苓8分,腹皮1钱。功能主治寒湿相兼证。摘录《脉症正宗》卷一

  • 茺蔚粥

    药方名称茺蔚粥处方茺蔚叶。功能主治疳气瘦弱,下利白脓,久而不愈。用法用量煮粥食之;或取汁饮亦妙。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二

  • 滋血润喉汤

    药方名称滋血润喉汤处方天门冬生地黄各3克麦门冬当归各2.4克知母2.4克青黛1.5克 山栀仁(炒)牛膝各1.5克 片黄芩2.1克 贝母1.8克桔梗1.8克功能主治治咯血,血在咽下,咯吐不出,甚则咯即有

  • 夺痒散

    药方名称夺痒散处方花椒1两,滑石2-3两。制法上为细末,和匀。功能主治痘疮发痒。用法用量用生绢袋盛之,摩按痒处。摘录《医方易简》卷三

  • 代指膏

    药方名称代指膏处方雄黄、朴消各等分。功能主治代指。用法用量用猪胆汁,少加香油调涂。摘录《外科大成》卷二

  • 定心龙胆丸

    药方名称定心龙胆丸处方龙胆(去苗)1两,茯神(去木)1两,白薇(焙)1两,栀子仁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玄参1两1分,羚羊角(镑)1两1分,甘草(炙)3分,人参1两,丹砂(别研)3分。制法上药

  • 除邪清肺汤

    药方名称除邪清肺汤处方当归2钱,白芍(酒炒)1钱半,前胡1钱半,半夏1钱,陈皮1钱,杏仁1钱,茯苓1钱,甘草1钱,荆芥穗8分,麻黄(留节)4-5分。功能主治产后肺冒风寒,寒热咳嗽。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