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白相关字典
白[bái]字在开头的词语
- 白手[bái shǒu]徒手;空手。 空手,徒手白手成家 
- 白面儿郎[bái miàn ér láng]犹言白面郎。 
- 白民[bái mín]1.神话中古国名。 2.旧指没有功名的人。 
- 白雪楼[bái xuě lóu]古迹名。故址在今湖北钟祥城西。 
- 白醴[bái lǐ]酒的一种。 
- 白地款[bái dì kuǎn]见“白地钱”。 
- 白玉腴[bái yù yú]酒名。 
- 白闲[bái xián]1.亦作“白间”。 2.弓弩名。 3.窗。 
- 白接[bái jiē]见“白接篱”。 
- 白胶香[bái jiāo xiāng]枫香脂的别名。可入药。 
- 白大[bái dà]白食。 
- 白白胖胖[bái bái pàng pàng]形容人又白又胖。 
- 白墖[bái tǎ]见“白塔”。 
- 白螭[bái chī]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白色龙类动物。 
- 白云篇[bái yún piān]1.汉武帝《秋风辞》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帝王的诗作。 2.晋隐士陶潜《和郭主簿》诗中有“遥遥望白云”之句﹐后因以“白云篇”称隐士之诗。 3.南朝齐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诗中有“白云在天﹐龙门不见”之句﹐后因以“白云篇”喻思念亲人之作。 
- 白种[bái zhǒng]1.旧指汉族中被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俘虏而同化的人。 2.指白色人种。也称欧罗巴人种。 
- 白军[bái jūn]指资产阶级反革命军队。在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指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武装力量。 
- 白蜃云[bái shèn yún]白色蜃气。借指雾气。 
- 白缟[bái gǎo]未染色的素绢。 
- 白眊[bái mào]1.亦作“白髦”。 2.牦牛的毛。 3.以牦牛毛制的披衣﹐古代军中主帅卫士所服。亦指卫士。 
- 白专[bái zhuān]精于本职业务但不关心政治。 精于本职业务但不关心政治 
- 白癜风[bái diàn fēng]皮肤病。因皮肤色素消失而引起。症状为皮肤上呈现大小不等的一片片白斑。一般不痛不痒﹐好发于面部和四肢。 
- 白凫[bái fú]白色的野水鸟。 
- 白蚶[bái hān]一种食用贝。白色的瓦楞子。 
- 白虎星[bái hǔ xīng]星相家所说的一种凶神﹐逢之则多不利。 
- 白鸡梦[bái jī mèng]见“白鸡之梦”。 
- 白扇[bái shàn]1.用白羽或素纸﹑素绢做的扇子。 2.帮会中职务名。 
- 白衣酒[bái yī jiǔ]白衣人所送之酒。 
- 白斋[bái zhāi]不吃荤食及盐酱的持戒法。 
- 白曳[bái yè]白卷。喻胸无点墨。 
- 白帝仓[bái dì cāng]古粮仓名。在蜀郡成都城郭外。 
- 白仁[bái rén]白色的果核中的肉。 
- 白宣帽[bái xuān mào]白色高帽。旧时迷信谓地府官吏所戴之帽。 
- 白嚼蛆[bái jiáo qū]讲废话;空口说白话。 
- 白干儿[bái gānr]白酒,因无色、含水分少而得名。 
- 白胶[bái jiāo]鹿角胶。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白胶》。 
- 白鹄[bái hú]1.鸟名。又名天鹅。全身羽毛雪白。 2.良马名。 
- 白鶂[bái yì]1.亦作“白鹢”。 2.一种形如鱼鹰﹑毛白色﹑能高飞的水鸟。 
- 白玉舩[bái yù chuán]见“白玉船”。 
- 白室[bái shì]犹白屋。 
- 白饭[bái fàn]1.白米饭。 2.常与“吃”连用﹐谓光吃饭不干事。 3.谓没有菜肴的饭食。 
- 白莲[bái lián]1.白色的莲花。 2.指白色的莲花灯。 
- 白芨[bái jī]又称“白及”。单子叶植物,兰科。多年生草本,高20白芨50厘米。地下块茎肥厚。叶广披针形。初夏开花,紫色或淡红色。主要产于中国东部至西南部。花大而美丽,可供观赏。块茎可作糊料,也可供药用,有止血、止痛、生肌作用。 
- 白粥[bái zhōu]白米煮的稀饭。 
- 白语[bái yǔ]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语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的分支。 
- 白劄子[bái zhá zǐ]指已拟定而未用玺的诏令。 宋 洪迈《容斋五笔·宗室覃恩免解》:“迈 以待制侍讲内宿,适蒙宣引……时所携只是白札子,蒙径付出施行。遂一例免举。”《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自军兴以来,机速事皆以白札子径下,有司既报行,然后赴给、舍书押降敕。”《明史·刘体乾传》:“踰年詔趣进金花银,且购猫睛、祖母緑诸异寳。已 上书力諫,体乾 请从 已 言,不纳。内承运库以白札索部帑十万。” 
- 白门楼[bái mén lóu]汉下邳县城楼名。故址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 
- 白忙[bái máng]白白忙活,辛苦后没有收获。 
- 白章[bái zhāng]1.白色花纹。 2.阴文图章。 白色的花纹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白云亭[bái yún tíng]1.亭名。在江西省馀干县之南。 2.亭名。在湖北省巴东县之西。宋寇准建。 
- 白旃[bái zhān]白色粗毛织物。旃﹐同“毡”。 
- 白管[bái guǎn]白色的玉管。 
- 白迭布[bái dié bù]1.亦作“白?布”。亦作“白?布”。 2.棉布。 
- 白杨刀[bái yáng dāo]刀名。 
- 白洋淀[bái yáng diàn]河北省中部淡水湖。由白洋淀等一百四十多个大小淀泊组成的淡水湖群的总称。总面积366平方千米。在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大清河南支中游,对大清河洪水有滞缓作用。盛产水产品和芦苇。 
- 白絮[bái xù]1.指棉花。 2.泛指白色花絮。 3.比喻像白絮似的东西。 
- 白鵺[bái yè]神话中形状像雉的鸟。 
- 白苎词[bái zhù cí]即《白纻歌》。 
- 白毫光[bái háo guāng]佛光。 
- 白萼仙[bái è xiān]即白鹤仙。玉簪花的别名。参见“白鹤仙”。 
- 白璧瑕[bái bì xiá]见“白璧微瑕”。 
- 白人[bái rén]1.玉人;皮肤洁白的女子。 2.白色人种。 3.方言。指一无所有的人。 
- 白昼[bái zhòu]白天。 白天 
- 白蒿[bái hāo]草本植物名。一名艾蒿﹐俗呼蓬蒿。 
- 白森森[bái sēn sēn]1.亦作“白生生”。 2.形容很白。 
- 白道[bái dào]月球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即月球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与黄道的交角平均为5°9′。 
- 白视[bái shì]用白眼看。表示轻蔑或不满。 
- 白饧[bái xíng]用米或杂粮加麦芽或谷芽熬成的一种糖。 
- 白帝子[bái dì zǐ]传说汉高祖刘邦为赤帝子﹐秦统治者为白帝子。赤帝子斩杀白帝子﹐表明汉当灭秦。《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妪夜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后因借指被推翻的王朝。 
- 白脸[bái liǎn]一般指假装与人友好:让他装白脸吧,免得事情搞得太僵。 
- 白麻书[bái má sh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书。 
- 白灿灿[bái càn càn]形容白光耀眼。 
- 白栘[bái yí]树木名。落叶乔木。 
- 白酂[bái zàn]见“白醝”。 
- 白萍[bái píng]1.见“白苹”。 2.鱼子的别名。 
- 白彝[bái yí]彝族的一支。 彝族的一支 
- 白宫[bái gōng]美国总统的住处和办公处。在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因外墙白色而得名。建于1792年,后经多次改扩建。从1800年起为各届总统所用。白宫也常被当作美国政府的代名词。 
- 白楼亭[bái lóu tíng]古亭名。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 白鸾尾[bái luán wěi]传说中仙人用的一种扫帚。 
- 白猿翁[bái yuán wēng]见“白猿公”。 
- 白接篱[bái jiē lí]1.亦作“白接?”。 2.以白鹭羽为饰的帽子。 
- 白言[bái yán]报告;禀告。 
- 白地钱[bái dì qián]1.亦作“白地款”。 2.旧时对闲置或撂荒土地所征的税。 
- 白当[bái dāng]方言。平白无故;竟然。 
- 白蘋洲[bái pín zhōu]生满蘋草的水边小洲。蘋,水草,叶浮水面,夏秋开小白花,故称白蘋。 生满蘋草的水边小洲。蘋,水草,叶浮水面,夏秋开小白花,故称白蘋 
- 白书[bái shū]1.削去树皮﹐在白色树干上写的字。 2.禀告;陈述。 
- 白稻[bái dào]一种谷粒狭长的稻。 
- 白琯[bái guǎn]白色的玉管。《大戴礼记·少闲》:“昔 虞 舜 以天德嗣 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 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 来献其白琯。”唐 王起《邹子吹律赋》:“庙列 零陵,徒闻白琯之丽;竹收 嶰谷,空为丹穴之鸣。” 
- 白玉团[bái yù tuán]1.喻指白米粽。 2.喻指白绣球花。 
- 白旃檀[bái zhān tán]即白檀香。 
- 白鹳[bái guàn]鹳的一种,俗称仙鹤、丹顶鹤。 鹳的一种,俗称仙鹤、丹顶鹤 
- 白乳头[bái rǔ tóu]即白乳。 
- 白蚂蚁[bái mǎ yǐ]1.即白蚁。 2.白色蚂蚁﹐传说产于粤中﹐能食银。因用以喻为人居间说合﹐促成买卖﹐获取佣金的人。 
- 白鹤峰[bái hè fēng]山名。在广东省惠阳县北龙江之滨﹐宋绍圣中苏轼谪惠州时居此。 
- 白鼠[bái shǔ]1.传说中的百年老鼠。 2.鼹鼠的俗称。 
- 白蛇[bái shé]1.亦作“白虵”。 2.白色的蛇。 3.剑名。 
- 白面虎[bái miàn hǔ]喻指凶狠如虎的人。 
- 白梃[bái tǐng]1.亦作“白挺”。 2.大木棍。 
- 白夹蓝衫[bái jiā lán shān]旧时士人的服装。亦借指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 
- 白陶[bái táo]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是当时比较贵重的一种工艺品。 
- 白田[bái tián]1.旱田。 2.种白谷的田。 3.荒田。 4.地名。在江苏省宝应县南。 
- 白青[bái qīng]即石青。一种矿石颜料。 
- 白鹿巾[bái lù jīn]古代隐士所戴的白色鹿皮做的头巾。 
- 白篷船[bái péng chuán]白竹篷的小船。多见于浙江绍兴一带。 
- 白苹洲[bái píng zhōu]泛指长满白色苹花的沙洲。 
- 白旄[bái máo]1.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 2.喻出师征伐。 
- 白雪雪[bái xuě xuě]形容颜色雪白。 
- 白药[bái yào]1.桔梗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桔梗》。 2.栝楼根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栝楼》。 3.中药成药。能治出血疾患﹑跌打损伤和某些妇女病﹐是我国云南省的一种特产。 中药成药,由三七及其他药味研成的一种白色粉末。能治出血疾患、跌打损伤等。以云南出产的为最著名 
- 白拂[bái fú]白色的拂尘。 
- 白骑[bái qí]1.即白马。 2.指鲜卑的骑兵。 
- 白珉[bái mín]似玉的美石。 
- 白鳝[bái shàn]鳗鲡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鳗鲡鱼》。 
- 白撞雨[bái zhuàng yǔ]1.亦省称“白撞”。 2.方言。暴雨;急骤的雨。 
- 白醪[bái láo]糯米甜酒。 
- 白鳍豚[bái qí tún]又称“淡水海豚”。哺乳纲,白鳍豚科。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体长1.5白鳍豚2.5米。吻长,有齿约一百三十枚。体背淡蓝灰色,腹面白色。以鱼为食。主要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一带。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白麻子[bái má zi]苘麻的种子。 
- 白灵砂[bái líng shā]水银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粉霜》。 
- 白及[bái jí]即“白芨”。 
- 白菀[bái wǎn]1.女菀草的别名。 2.紫菀草的一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紫菀》。 
- 白絁[bái shī]白色的粗绸。 
- 白鲞[bái xiǎng]1.亦作“白鮝”。 2.剖开晒干的黄鱼。 
- 白面儿[bái miànr]犹白面书生。 作为毒品的海洛因 
- 白头亲[bái tóu qīn]年老的父母。 
- 白记[bái jì]汉时下对上陈述意见的奏记。 
- 白腊明经[bái là míng jīng]见“白蜡明经”。 
- 白汁[bái zhī]植物中的白色液体。 
- 白拈贼[bái niān zéi]徒手盗物而不留形迹者。禅宗借以指打消学人妄想执着于无形中的高僧。 
- 白榻[bái tà]未漆的狭长而较矮的床。 
- 白衣大士[bái yī dà shì]见“白衣仙人”。 
- 白足禅师[bái zú chán shī]即白足和尚。 
- 白木[bái mù]1.树木名。 2.不加涂饰的木材。 
- 白炽灯[bái chì dēng]由电流通过灯丝加热至白炽状态而发光的一种光源。用耐热玻璃制成灯泡,内装钨质灯丝,泡内抽成真空,以免灯丝氧化,或再充入惰性气体(如氩),以减少灯丝受热蒸发,通电后灯丝灼热而发光。虽发光效率较低,但制造方便,成本低,启动快,线路简单,现仍广泛采用。 最常用的一种电灯。采用真空或充有惰性气体的玻璃灯泡,电流通过时,灯丝白热发光 
- 白令海[bái lìng hǎi]太平洋最北端的边缘海。面积226万平方千米。多风暴和雾,结冰期长达6-7个月。鱼产丰富,多鲑、比目鱼等。北部大陆架有石油和天然气。 
- 白花[bái huā]1.白色的花或白色纸花。常用以表示悼念。 2.浪花;水花。水相激而色白﹐故称。 3.即白翳。一种眼病。 4.指皮辊花。 
- 白甚[bái shèn]为什么;平白地为什么。 
- 白土[bái tǔ]1.即白垩。石灰岩的一种。俗称白土子。 2.陶土﹑瓷土的俗称。 3.鸦片的别称。 4.中土。即古冀州。 
- 白洋洋[bái yáng yáng]形容很明亮。 
- 白石生[bái shí shēng]传说中的仙人。 
- 白拉[bái lā]方言。驳斥;抢白。 
- 白帽[bái mào]1.即白纱帽。 2.白色帽子。 3.白布帽。旧时丧服。俗称白包头。 4.指回民。回族戴白包帽﹐故称。 5.现代医务﹑饮食等行业的工作帽。 
- 白贲[bái bēn]朴素无华的装饰。 
- 白头蹀跇[bái tóu dié yì]形容老人发白体弱。 
- 白役[bái yì]旧时官署中的编外差役。 
- 白笔[bái bǐ]1.古代侍从官员用以记事或奏事的笔﹐常插于冠侧。 2.特指谏官用的笔。亦借指谏官。 
- 白桵[bái ruí]1.亦称“白蕤”。 2.灌木名。即棫。可作药用。 
- 白送[bái sòng]不附条件的送掉;赠送。如:一台漂亮的摇控电视机价钱如此之低,几乎等于是白送。 
- 白婆[bái pó]白发老妇。 白发老太婆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聊斋志异.促织》 
- 白芽[bái yá]1.一种名茶。 2.白色嫩芽。 
- 白芷[bái zhǐ]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根粗大,圆锥形。叶卵圆形至三角形。花白色。果实椭圆形。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各地都有栽培。根可入药,四川、浙江、河北、河南产的,分别称川白芷、杭白芷、祁白芷、禹白芷,有排脓止痛作用。 
- 白马清流[bái mǎ qīng liú]《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天佑中﹐唐宰相柳璨希太祖旨﹐谮杀大臣裴枢﹑陆扆等七人于滑州白马驿。时振自以咸通﹑干符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太祖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 
- 白皁[bái zào]见“白皂”。 
- 白緤[bái xiè]白色的木棉布。《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引 晋 张勃《吴录·地理志》:“交趾 定安县,有木緜,树高大,实如酒杯口;有緜,如蚕之緜也。又可作布,名曰白緤,一名毛布。” 
- 白醝[bái cuō]1.亦作“白酇”。亦作“白鹾”。 2.白酒。 
- 白贼[bái zéi]1.东晋时秦人对鲜卑人的蔑称。 2.南朝齐统治者对以唐?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诬称。 
- 白云士[bái yún shì]指道士。 
- 白相人[bái xiàng rén]方言。无业游民;流氓。 
- 白业[bái yè]佛教语。谓善业。 
- 白帜[bái zhì]1.战败者表示投降的白旗。 2.泛指白色的军旗。 
- 白水真人[bái shuǐ zhēn rén]汉代钱币“货泉”的别称。 
- 白水泥[bái shuǐ ní]水泥的一种。 
- 白鱓[bái shàn]鳗鲡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鳗鲡鱼》。 
- 白楼[bái lóu]见“白楼亭”。 
- 白茫茫[bái máng máng]1.亦作“白漭漭”。 2.形容一片白色。 一望无边的白——用以指雪、雾、大水等下了一场大雪,田野上白茫茫一片 
- 白枣[bái zǎo]枣子的一种。其子白乃熟﹐故名。 
- 白内障[bái nèi zhàng]眼内晶状体部分或全部变混浊的病理现象。用手电筒检查,可见瞳孔区有灰白色的混浊物。白内障成熟,严重影响视力时,可采用手术疗法。 
- 白决[bái jué]犹言奏上裁决。 
- 白紬[bái chōu]白绸。 
- 白狗子[bái gǒu zǐ]1.小白狗。 2.解放前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憎称。 
- 白乙[bái yǐ]复姓。春秋秦有白乙丙。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白甚么[bái shèn me]为什么;平白地为什么。 
- 白兔记[bái tù jì]又名《刘知远》。南戏剧本。元代人作,姓名不详。今存明代人改本。叙五代时刘知远在李文奎家为佣,李以女三娘许配。文奎亡故,刘外出投军,三娘备受其兄折磨。她磨房产子,托人送到刘处抚养。十六年后,其子射猎,追踪白兔遇母,全家团圆。近代许多剧种有此剧目,其中《磨房产子》、《窦公送子》、《出猎回猎》等常作单出演出。 
- 白体[bái tǐ]区别于黑体的笔画较细的一种铅字字体﹐如老宋体等。 
- 白鹭转花[bái lù zhuǎn huā]唐代元宵节的一种宫灯名。 
- 白苍苍[bái cāng cāng]形容苍白。 形容苍白 
- 白地将军[bái dì jiāng jūn]喻指不善于用兵的将领。三国魏夏侯渊的绰号。 
- 白煮[bái zhǔ]用清水煮。 
- 白兔[bái tù]1.亦作“白菟”。白色的兔子。古代以为瑞物。 2.月亮的代称。传说月中有白兔﹐故称。 3.相传为秦始皇的骏马名。 4.《古诗源.窦玄妻》:“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沈德潜注:“玄状貌絶异﹐天子使出其妻﹐妻以公主。妻悲怨﹐寄书及歌与玄。时人怜之。”后用为弃妇的典故。 
- 白茎[bái jīng]1.白色的干茎。 2.苦参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苦参》。 
- 白铜鞮[bái tóng dī]1.见“白铜蹄”。 2.见“白铜堤”。 
- 白狗国[bái gǒu guó]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族的一个部落。在今四川省茂县一带。 
- 白教[bái jiào]喇嘛教噶举派的俗称。 
- 白石粲[bái shí càn]1.古诗《饭牛歌》之二歌辞中语。谓水中之石洁白鲜明。 2.用以代称《饭牛歌》。 
- 白绢[bái juàn]一种白色的薄型丝织品。 
- 白豆[bái dòu]豆的一种。 
- 白货[bái huò]1.方言。夸口;吹牛。 2.银子的代称。 3.毒品海洛因的隐语。 指未完税的货物 
- 白路[bái lù]1.亦作“白辂”。古代皇帝于秋季所乘的车子。 2.大道。 
- 白色油[bái sè yóu]简称“白油”。石油产品的一种。无色、无味、无臭、无荧光的油状液体。由石油润滑油馏分,经脱蜡、化学精制而得。分化妆、工业用白色油和食品添加剂白色油两种。 
- 白棓[bái bàng]1.亦作“白棒”。 2.大棍;大杖。 
- 白角[bái jiǎo]1.白色牛角。 2.磨光的牛角,用以制作生活用品。 3.特指太白星呈现白色突出如角的星象变化。古以为丧乱之象。 
- 白公馆[bái gōng guǎn]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监禁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监狱之一。在四川省重庆市歌乐山麓。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故名。 
- 白煤[bái méi]指用作动力的水流。 
- 白头人[bái tóu rén]1.白发老人。 2.旧时广东人称头缠白布的波斯(今伊朗)人。 
- 白旂[bái qí]见“白旗”。 
- 白河[bái hé]银河;天河。 
- 白区[bái qū]指我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控制的地区。 由反对激进的、反对革命的势力所控制的地区;特指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国民党控制的地区 
- 白口[bái kǒu]1.信口;随口。 2.戏曲中的说白。 3.木刻书的一种板式﹐中央折缝处上下都白的称“白口”。 
- 白虎门[bái hǔ mén]汉代长安宫门名。唐时因避太祖李虎讳﹐改虎为“兽”﹐故又称白兽门。 
- 白面[bái miàn]①小麦粉。②也称“白粉”。毒品“海洛因”的俗称。 
- 白细胞[bái xì bāo]亦称“白血球”。血液细胞成分之一。为无色圆形细胞,比红细胞略大,有细胞核。可分为五种: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在机体发生炎症或疾病时,白细胞数往往增高,故为疾病检查诊断方法之一。 
- 白衣人[bái yī rén]1.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后因以为重阳故事。亦用作朋友赠酒或饮酒﹑咏菊等典故。 2.旧指平民。 
- 白学[bái xué]僧侣服缁﹐称世俗为“白”。因称儒家之学为“白学”。 
- 白莲社[bái lián shè]1.东晋释慧远于庐山东林寺﹐同慧永﹑慧持和刘遗民﹑雷次宗等结社精修念佛三昧﹐誓愿往生西方净土﹐又掘池植白莲﹐称白莲社。见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 2.唐白居易仿慧远故事﹐在香山修净土的场所。白居易因以自号香山居士。 
- 白半[bái bàn]见“白分”。 
- 白酦[bái pō]见“白醭”。 
- 白团[bái tuán]1.团扇。 2.鸡蛋的别名。 3.白甜瓜。 
- 白汉稻[bái hàn dào]一种水稻名。 
- 白眉神[bái méi shén]明清妓院所供神像名。 
- 白玉管[bái yù guǎn]白玉制的律管。 
- 白衣战士[bái yī zhàn shì]指医务人员。 指医务人员 
- 白血球[bái xuè qiú]即“白细胞”。 血液中的白细胞 
- 白缚[bái fù]素色的纱。 
- 白旆[bái pèi]白色旗帜。 
- 白额虎[bái é hǔ]猛虎。 
- 白衣士[bái yī shì]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 白热[bái rè]物体受热达到白炽的状态。常用以形容情绪或事态发展到激烈的程度。 
- 白颈乌[bái jǐng wū]白头颈的乌鸦。亦比喻穿白领衣服的人。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支道林入东﹐见王子猷兄弟﹐还﹐人问﹕‘见诸王何如?’答曰﹕‘见一群白颈乌﹐但闻唤哑哑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引作“白项乌”。参见“白颈”。 
- 白卷[bái juàn]1.空白考卷﹐没有写出文章或答案的考卷。 2.喻平淡无奇的经历或没完成的任务。 没有写出答案的试卷交白卷 
- 白殭[bái jiāng]病风而死亡的蚕。 
- 白席[bái xí]见“白席人”。 
- 白兔捣药[bái tù dǎo yào]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 白菜[bái cài]俗称“青菜”。双子叶植物,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一般较矮小,茎短缩。叶面无茸毛,大型,呈匙、圆、卵或长椭圆形等,浅绿、深绿或墨绿色。叶柄明显,扁宽或圆窄。总状花序,花黄色。长角果成熟时开裂。种子球形,红棕或紫褐色。原产中国,为南方的主要蔬菜。 青菜(小白菜) (Brassica pekinensis )和白菜(大白菜)( B.chinensis )的任何一种,广泛用作蔬菜,大白菜的叶宽,形成伸长而淡绿色的紧密头,小白菜的叶深绿色,形成疏松的牛皮菜状的头 
- 白足[bái zú]1.指白足和尚。 2.赤足;光脚。 
- 白縠[bái hú]白色绉纱。 
- 白云人[bái yún rén]指高僧。 
- 白经[bái jīng]丝织品中的白色经丝。 
- 白鼻[bái bí]见“白鼻騧”。 
- 白额侯[bái é hòu]虎的别名。 
- 白社人[bái shè rén]指隐士。 
- 白邓邓[bái dèng dèng]翻白眼的样子。 
- 白坟[bái fén]色白而隆起。 
- 白气[bái qì]1.白色的云气。古人迷信﹐以为是刀兵之象。 2.指水蒸气。 3.雀医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一.杂草》。 
- 白傅[bái fù]唐诗人白居易的代称。白晩年曾官太子少傅﹐故称。 
- 白妞[bái niū]名叫王小玉,清代刘鹗的作品《老残游记》中的人物。妞,女孩子。 名叫王小玉,清代刘鹗的作品《老残游记》中的人物。妞,女孩子 
- 白皂[bái zào]1.亦作“白皁”。 2.犹皂白。比喻是非。 
- 白腻[bái nì]洁白而光滑:皮肤白腻。 
- 白后[bái hòu]即白帝。传说主西方之神﹐因作西方的代称。 
- 白陵[bái líng]雄黄的别名。 
- 白鹞子[bái yào zǐ]1.古代战船名。 2.见“白鹞”。 
- 白鹤峯[bái hè fēng]山名。 在 广东省 惠阳县 北龙江 之滨,宋 绍圣 中 苏轼 谪 惠州 时居此。 
- 白驹[bái jū]1.白色骏马。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2.《诗.小雅》篇名。 3.用作赠别贤士之辞。 4.比喻流逝的时间。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郄﹐忽然而已。” 
- 白契[bái qì]旧指未向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的房地产等文契。 
- 白罽裘[bái jì qiú]以白色毛织物为面料的皮衣。 
- 白武幡[bái wǔ fān]见“白虎幡”。 
- 白琁[bái xuán]蚌珠的别名。 
- 白蝯[bái yuán]见“白猿”。 
- 白芀子[bái tiáo zǐ]宋代称民间壮丁。 
- 白堕[bái duò]1.亦作“白?”。 2.人名。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后因用作美酒的别称。 
- 白幡[bái fān]战败者表示投降的白旗。 
- 白喉[bái hóu]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儿童,流行于秋、冬两季。主要特征是咽、喉、鼻黏膜充血并覆盖灰白色假膜,重者可并发心肌炎、末梢神经麻痹等中毒症状。 
- 白洑[bái fú]白色的旋涡。 
- 白钱[bái qián]1.古钱币名。 2.清道光以后所铸铜钱﹐亦称“白钱”。 3.指不劳而获的钱财。 4.纸钱。丧祭用的明器之一。 
- 白种人[bái zhǒng rén]人类中白色人种的成员,根据依照体质特征(如皮肤颜色、头发形状和骨骼特征)而不考虑语文或文化进行的分类法,与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和其他人种并列在一起。 人类中白色人种的成员,根据依照体质特征(如皮肤颜色、头发形状和骨骼特征)而不考虑语文或文化进行的分类法,与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和其他人种并列在一起 
- 白客[bái kè]清白无罪的人。 
- 白报纸[bái bào zhǐ]报刊或一般书籍的印刷用纸。 
- 白蒋[bái jiǎng]茭草的别名。 
- 白面馆[bái miàn guǎn]旧时出售或供人吸食毒品白面的场所。 
- 白栝[bái guā]木名。白色的桧柏。 
- 白鷢[bái jué]即白鹞。 
- 白无瑕[bái wú xiá]瑕:玉表面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 瑕:玉表面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十全十美虽以小姐白璧无瑕,何畏乎青蝇,然青蝇日集亦可憎恨耳。——《好逑传》 
- 白招矩[bái zhāo jǔ]见“白招拒”。 
- 白毡[bái zhān]1.白羊毛压成的厚呢。 2.比喻杨花。 3.比喻积雪。 
- 白台[bái tái]战国时美女名。 
- 白犬[bái quǎn]1.白狗。 2.芍药的别名。 
- 白迭[bái dié]1.亦作“白?”。 2.棉花。亦指棉布。 
- 白鹭纕[bái lù xiāng]见“白鹭缞”。 
- 白液[bái yè]1.水银。 2.白色浆汁。 3.玉露。 
- 白惨惨[bái cǎn cǎn]形容脸无血色。 
- 白蒙蒙[bái méng méng]形容一片模糊的白色。 
- 白鸡[bái jī]1.白色的鸡。 2.指不祥之年(辛酉年)。 
- 白珪[bái guī]见“白圭”。 
- 白小[bái xiǎo]1.白而小。 2.即银鱼。俗称面条鱼。 
- 白苎衫[bái zhù shān]细白夏布衫。 
- 白皮书[bái pí shū]国家或专门机构正式发布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以其封面颜色而得名。选用白色的国家有美国、葡萄牙、日本等。也有选用其他颜色的,如意大利曾用过绿皮书;英国议会曾用过蓝皮书;法国曾用过黄皮书;西班牙曾用过红皮书等。事实上一个国家往往使用多种颜色封面的文件。 某些国家的政府或议会为某项重大问题公开发表的文件,封面各有惯用的颜色,白色的叫白皮书 
- 白螘[bái yǐ]见“白蚁”。 
- 白题[bái tí]古代匈奴部族名。俗以白色涂额﹐故名。《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裴骃集解引服虔曰﹕“胡名也。”《南史.裴松之传》﹕“时西北远边有白题及滑国遣使由岷山道入贡﹐此二国历代弗宾﹐莫知所出。”宋刘肃《序》﹕“白题﹑八滑之事既陈﹐而当世之疑已释。”一说﹐古代匈奴部族胡人所戴的毡笠。 
- 白毫相[bái háo xiāng]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佛教传说世尊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名“白毫相”。 
- 白醗[bái pō]见“白醭”。 
- 白圭夫子[bái guī fū zǐ]鲚的别名。 
- 白晓[bái xiǎo]指天刚亮的时候。 
- 白矾楼[bái fán lóu]北宋东京著名酒楼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 白文印[bái wén yìn]阴文印章。 
- 白斩鸡[bái zhǎn jī]白切鸡,鸡肉白水煮熟蘸佐料食用的一种菜肴。 白切鸡,鸡肉白水煮熟蘸佐料食用的一种菜肴 
- 白鼻子[bái bí zi]指鼻子上涂抹白粉的京剧脸谱﹐属丑角。借喻狡诈的性格。 
- 白酒[bái jiǔ]又称“白干”、“烧酒”。无色透明的各种蒸馏酒的总称。酒精含量一般在30%以上,有的甚至能点燃。如茅台酒、五粮液、汾酒等。 中国通常用大米、高粱等通过酿造和蒸馏所得的一种烈酒 
- 白壳[bái ké]蟹的一种。一名望潮。 
- 白天寿[bái tiān shòu]药草吴术的别名。 
- 白色人种[bái sè rén zhǒng]即“欧罗巴人种”。 
- 白颠[bái diān]1.额有白毛。 2.白发满头。 
- 白脉[bái mài]白色的纹理。 
- 白行[bái xíng]1.表白自己的行为。 2.清白的行为。 
- 白丁香[bái dīng xiāng]1.开白花的丁香。清陈维崧有《白丁香花赋》。 2.雄雀粪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雀》。 
- 白相[bái xiàng]方言。游玩;戏耍。 
- 白通帽[bái tōng mào]西式白色阔边的遮阳帽。 
- 白骨[bái gǔ]1.尸骨;枯骨。 2.泛指死人。 3.白色果核或树干。 
- 白蕖[bái qú]白莲花。 
- 白望[bái wàng]1.虚名。 2.唐代宫市宦者派在市场的采办人员。因他们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称“白望”。 3.狗名。 
- 白狄[bái dí]1.亦作“白翟”。 2.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 白山市[bái shān shì]在吉林省东南部、浑江沿岸,梅集铁路有支线自鸭园通此。1960年设浑江市,1994年改白山市。人口30.8万(1995年)。是吉林省木材工业基地之一,并有煤炭、钢铁、机械、造纸等工业。 
- 白须[bái xū]白色的胡须。形容年老。 
- 白夺[bái duó]不付代价而公开掠夺。 
- 白罪[bái zuì]罪行已查清的人。 
- 白面郎[bái miàn láng]指纨袴子弟。 
- 白衫[bái shān]1.唐宋时便服。亦作丧服用。 2.犹白衣。古代平民服。 
- 白舆素车[bái yú sù chē]居丧或送丧时乘用的轿和车。 
- 白纻[bái zhù]1.亦作“白苎”。 2.白色的苎麻。 3.指白纻所织的夏布。 4.白衣。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 5.乐府吴舞曲名。 
- 白丝[bái sī]白色的茧丝。 
- 白鲜[bái xiān]多年生草本。有浓烈香气。根肉质﹐淡黄白色﹐羽状复叶﹐总状花序顶生﹐花大﹐白色或淡紫色。根皮入药﹐称白鲜皮。性寒﹑味苦﹐主治湿疹﹑疥癣﹑风湿热痹等症。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鲜》。 
- 白莲池[bái lián chí]唐宫中的池名。 
- 白打[bái dǎ]1.古代蹴踘戏的一种形式。 2.徒手相搏之戏。即拳术。 3.自制的火枪。 
- 白带[bái dài]来源于阴道黏膜的渗出物及宫腔腺体和子宫内膜之分泌物。一般有周期性变化,与雌激素水平高低成正比,正常呈鸡蛋清或米糊样,无色无味,可以湿润阴道和外生殖器,对外阴无刺激性。一般在行经前后、怀孕后白带较多,这是正常生理现象。如果白带色黄、发绿或有泡沫状,或呈血丝状,有恶臭,白带量明显增多,则属病理范围,需及时检查和治疗。 
- 白干[bái gàn]即“白酒”。 
- 白马寺[bái mǎ sì]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建于公元68年。相传蔡愔、秦景等在大月氏国求得佛法,并邀天竺(今印度)僧人同行,用白马驮经迎归洛阳,并建寺院,以白马命名。占地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大雄殿内三尊主佛和十八罗汉像闻名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白眚[bái shěng]1.旧时迷信﹐认为白色鸟兽等突然出现是不祥之兆﹐谓之“白眚”。 2.泛指妖魔。 
- 白矾[bái fán]明矾的通称。 
- 白兽幡[bái shòu fān]见“白虎幡”。 
- 白眼[bái yǎn]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与“青眼”相对:未等他下跪,老爷早已翻起了白眼|“多嘴!”冯先生给他一个白眼。 
- 白刺[bái cì]五加皮的别名。 
- 白舫[bái fǎng]白木的船。 
- 白蜃[bái shèn]白色大蛤。 
- 白漭漭[bái mǎng mǎng]见“白茫茫”。 
- 白折子[bái zhé zǐ]1.旧时用于练字习文的空白折子。 2.旧时用于写呈文﹑公文的空白折子。亦借指呈文﹑公文。 3.记录钱物的折子。 
- 白衣民族[bái yī mín zú]朝鲜民族的代称。朝鲜人常穿白衣﹐故称。 
- 白脯[bái fǔ]淡干肉。 
- 白袋[bái dài]传说中的鱼名。 
- 白检[bái jiǎn]即玉检。古代帝王举行登封大典时用的玉制的书函盖。 
- 白兰地[bái lán dì]英文brandy的音译。用葡萄酒或葡萄果实发酵渣经蒸馏、加药配制而成。新酒需在橡木桶内醇化贮放3-5年,上等品贮放时间更长。酒精含量38%白兰地43%。以法国科涅克地区所产的最为著名,中国亦有生产,如金奖白兰地。 
- 白兵[bái bīng]锐利的武器。亦指手执武器的士兵。 
- 白说绿道[bái shuō lǜ dào]漫无边际地随意乱说。 
- 白头吟[bái tóu yín]1.乐府楚调曲名。 2.古琴曲名。 古乐府曲名,内容是劝丈夫不要另寻新欢 
- 白玉浆[bái yù jiāng]生栗汁的美称。 
- 白日撞[bái rì zhuàng]白天闯入人家作案的窃贼。 
- 白盛[bái shèng]粉饰墙壁使白的蜃灰。 
- 白玉轴[bái yù zhóu]以白玉为饰的书画轴。 
- 白蹢[bái dí]1.白蹄。 2.指代白豕。 
- 白雉[bái zhì]1.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 2.白鹇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白鹇》。 
- 白石芝[bái shí zhī]草药名。 
- 白瞎[bái xiā]方言。犹白搭。 
- 白马长史[bái mǎ zhǎng shǐ]东汉公孙瓒的称号。 
- 白虎殿[bái hǔ diàn]1.汉宫殿名。即白虎观。 2.明代仁智殿的俗称。 
- 白裘[bái qiú]白狐皮袍。 
- 白米[bái mǐ]1.碾净去糠的米。 2.银子的隐语。 碾过并除去糠的白色大米 
- 白澒[bái hòng]水银。 
- 白牛车[bái niú chē]佛教语。比喻佛法中之大乘。 
- 白根[bái gēn]白蔹的别名。一种可入药的草。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白蔹》。 
- 白浩浩[bái hào hào]形容一望无际的白色。 
- 白八[bái bā]指螃蟹的八条腿。 
- 白鯈[bái tiáo]见“白鲦”。 
- 白腹[bái fù]1.白肚皮。 2.空腹。犹言胸无点墨。 
- 白羽书生[bái yǔ shū shēng]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后因以“白羽书生”为鹅的代称。 
- 白条[bái tiáo]1.见“白鲦”。 2.不符合财务制度和会计凭证手续的字条或单据。因一般系在白纸上填制﹐无红﹑蓝色的印章﹐故称。 不符合财务制度和会计凭证手续的字条或单据,因一般系报销者在白纸上填制,无红、蓝色的印章,故称 
- 白鹞[bái yào]1.见“白鹞子”。 2.亦称“白鹞子”。鸟名。似雀鹰而大。因尾上有一点白﹐故称。也叫印尾鹰﹑风鹞子。 
- 白粱[bái liáng]杂粮的一种。 
- 白茶[bái chá]一种名茶。 
- 白纻舞[bái zhù wǔ]盛行于晋﹑南朝各代的江南民间舞蹈。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舞者穿轻纱般的白色长袖舞衣﹐故称。 
- 白泠泠[bái líng líng]清冽貌;澄澈貌。 
- 白瓜[bái guā]1.一种菜瓜。 2.亦称“白冬瓜”。冬瓜的别名。 
- 白玉婴[bái yù yīng]笋的美称。 
- 白虎幡[bái hǔ fān]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 白过[bái guò]明显的过错。 
- 白削[bái xuē]犹白刃。 
- 白练[bái liàn]1.白色熟绢。 2.喻指像白绢一样的东西。 
- 白髦[bái máo]见“白眊”。 
- 白羽扇[bái yǔ shàn]1.特指古代军中主将用来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2.泛指白色的羽毛扇。 
- 白茅香[bái máo xiāng]香草名。修道者多用以沐浴。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白茅香》。 
- 白鷰[bái yàn]见“白燕”。 
- 白檀[bái tán]木名。即檀香。属檀香科。可作器具﹐亦可入药。 
- 白足僧[bái zú sēng]即白足和尚。 
- 白蔑艇[bái miè tǐng]一种轻便小艇。 
- 白矮星[bái ǎi xīng]发白光而光度小的一类恒星,体积很小,密度很大。天狼星的伴星就属于白矮星。 
- 白厉厉[bái lì lì]很白,多形容凶狠的野兽的牙齿的光泽。如: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鲁迅《狂人日记》。 很白,多形容凶狠的野兽的牙齿的光泽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鲁迅《狂人日记》 
- 白眼珠[bái yǎn zhū]眼球上白色的部分。 
- 白纻词[bái zhù cí]乐府吴舞曲名。 
- 白俄[bái é]1.俄罗斯民族之一部。居于欧洲俄罗斯西部﹐俄国革命后﹐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 2.指俄国革命后﹐流亡各国的帝俄贵族。 
- 白粉[bái fěn]1.即铅粉。画师用以设色﹐妇女用以涂脸。 2.刷墙的石灰。 3.毒品海洛因的俗称。 
- 白汗[bái hàn]因劳累﹑惶恐﹑紧张而流的汗;虚汗。 
- 白茅[bái máo]俗称“茅草”。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根状茎。叶线形或披针形。花穗上密生白毛。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温带和热带地区。全草可作牧草,也可造纸。嫩穗俗称“茅针”,可生食。根状茎又叫“茅根”,可制糖或酿酒;也可入药,能清热、利尿、止血等。 
- 白特[bái tè]传说蛟的一种。 
- 白耳龙[bái ěr lóng]传说中的白耳朵的神龙。 
- 白辂[bái lù]见“白路”。 
- 白额驹[bái é jū]犹言千里驹。比喻英俊有为的青年。 
- 白头迭雪[bái tóu dié xuě]见“白头蹀跇”。 
- 白裌[bái jiá]即白袷。 唐 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白裌春衫仙吏赠,乌皮隐几臺郎与。” 
- 白石先生[bái shí xiān shēng]即白石生。 
- 白醉[bái zuì]1.浮白酒醉。 2.谓温暖如醉。 
- 白头[bái tóu]1.犹白发。形容年老。 2.谓夫妇互相敬爱﹐共同生活到年老。 3.指年老的尊亲。 4.清代豪绅富户组织领导的乡勇。头裹白布﹐故称。 5.鸟名。即白头翁。 
- 白鹿皮币[bái lù pí bì]即白鹿币。 
- 白骆[bái luò]黑鬃的白马。 
- 白头达[bái tóu dá]南朝齐庄严寺僧达的别称。 
- 白沙[bái shā]1.白色沙砾。 2.即白鲨。 
- 白善[bái shàn]白色的土。 
- 白媒[bái méi]谓再婚的妇女。 
- 白玉板[bái yù bǎn]豆腐干的别名。 
- 白鴈[bái yàn]1.亦作“白雁”。 2.候鸟。体色纯白﹐似雁而小。古时多用作贽礼。 
- 白鱼[bái yú]1.即白鲦。 2.衣服﹑书籍中的一种蛀虫。通称蠹鱼。 3.麦类中的一种害虫。 
- 白鲦[bái tiáo]1.亦作“白鯈”。亦作“白条”。 2.鱼名。产于淡水﹐大者长尺许﹐腹白﹐鳞细﹐好群游水面。 
- 白眼窝[bái yǎn wō]犹言睁眼瞎。喻指文盲。 
- 白楞[bái léng]1.亦作“白愣”。 2.白眼直瞪。 3.呆傻。 
- 白藤[bái téng]藤本植物。茎细长坚韧﹐可编制器物。 
- 白车[bái chē]送丧的车。 
- 白头行[bái tóu xíng]旧时广东人称头缠白布的波斯人所设的商行。 
- 白巾[bái jīn]1.犹白衣。旧指平民服。 2.古代国子生服。亦借指国子生。 
- 白玉楼[bái yù lóu]传说唐诗人李贺昼见绯衣人﹐云“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遂卒。见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后因以为文人逝世的典故。 
- 白犊[bái dú]白色的小牛。 
- 白练裙[bái liàn qún]1.白绢制的裙。南朝宋羊欣年十二作隶书﹐为王献之所爱重。欣夏月着新绢裙昼寝﹐献之见之﹐书裙数幅而去。欣加临摹﹐书法益工。见《南史.羊欣传》。后用为典故。 2.戏曲名。明郑之文为名妓马湘兰作。 
- 白霫[bái xí]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铁勒十五部之一。 
- 白梓[bái zǐ]木名。质轻耐朽﹐可作建筑材料及制家具。 
- 白薯[bái shǔ]甘薯的通称。 
- 白撞[bái zhuàng]1.见“白日撞”。 2.见“白撞雨”。 
- 白绒绒[bái róng róng]1.亦作“白茸茸”。 2.洁白﹑松软的样子。 
- 白毫[bái háo]1.白毛。 2.见“白毫相”。 3.泛指白色的光芒。 4.指毛笔。 
- 白矢[bái shǐ]古代射礼的五种箭法之一。谓箭射穿靶子而露出其镞。 
- 白地文[bái dì wén]谓文质兼优的词章。 
- 白木耳[bái mù ěr]又叫银耳,长在枯木上的一种真菌,白色半透明,富含胶质,可做滋补品,也可入馔。 又叫银耳,长在枯木上的一种真菌,白色半透明,富含胶质,可做滋补品,也可入馔 
- 白琥[bái hǔ]雕成虎形的白玉。古代祭祀西方时用之。 
- 白蕤[bái ruí]见“白桵”。 
- 白鹿纸[bái lù zhǐ]古代书画用纸。 
- 白衣仙人[bái yī xiān rén]指观世音菩萨。因常着白衣﹑坐白莲中﹐故称。 
- 白鸥[bái ōu]1.水鸟名。 2.比喻白浪。 
- 白芝[bái zhī]蕈的一种﹐可入药。传说为神仙的饮饵。亦为瑞征。 
- 白棒[bái bàng]见“白棓”。 
- 白云謡[bái yún yáo]古神话中西王母为周穆王所作之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白云”。参阅《穆天子传》卷三。 
- 白案[bái àn]制作米、面等主食的炊事工作。 制作米、面等主食的炊事工作 
- 白玉堂[bái yù táng]1.神仙所居。亦喻指富贵人家的邸宅。 2.指翰林院。 
- 白狐[bái hú]1.猛兽貔的别称。 2.白色狐狸。古代以为瑞物。 也叫银狐,狐的一种,毛皮为银灰色或纯白色,极为珍贵 
- 白鹤翎[bái hè líng]白鹤的翎毛。亦泛指羽扇。 
- 白物[bái wù]银子的隐语。 
- 白空[bái kōng]晴空;长空。 
- 白日鬼[bái rì guǐ]指行动诡秘﹐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案的骗子。 
- 白幍[bái tāo]见“白帢”。 
- 白鹿原[bái lù yuán]古地名。即霸上。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 
- 白璧[bái bì]平圆形而中有孔的白玉。 
- 白阁道者[bái gé dào zhě]麻衣道者 的别称。 
- 白鹿洞[bái lù dòng]洞名。在江西省星子县北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 
- 白虎车[bái hǔ chē]仙人所乘之车。 
- 白榜[bái bǎng]白木桨。借指船。 
- 白麞[bái zhāng]色白的獐子。古代以为祥瑞。 
- 白梅[bái méi]1.白色梅花。 2.经盐腌后晒干的梅子。可入药。 
- 白狗[bái gǒu]1.白色的狗。 2.峡名。在湖北省秭归县。 3.见“白狗子”。 
- 白炭[bái tàn]一种经过炭窑炭化后﹐再在空气中燃烧片刻进行高温炼炭﹐然后用湿沙等焖熄制成的木炭。因在空气中燃烧后外表带灰白色﹐故称。可用于食品加工及冶炼稀有金属等。也称刚炭﹑硬炭。 
- 白鹿[bái lù]1.白色的鹿。古时以为祥瑞。 2.复姓。汉有白鹿先生。见汉应劭《风俗通.姓氏下》。 
- 白襕[bái lán]古时士人的服装。 
- 白塔[bái tǎ]1.亦作“白墖”。白色的佛塔。 2.古地名。 3.山名。 
- 白班[bái bān]日班。 日班,白天上班,与晚班相对 
- 白菘[bái sōng]即白菜。 
- 白蜺[bái ní]1.亦作“白霓”。 2.白色的副虹。 
- 白譔[bái zhuàn]杜撰。 
- 白苎歌[bái zhù gē]即《白纻歌》。 
- 白丑[bái chǒu]白色牵牛子的别名。 
- 白虎樽[bái hǔ zūn]古代用以奖劝直言者的一种盖上有白虎图像的酒器。 
- 白眼香[bái yǎn xiāng]黄熟香的别名。 
- 白柘[bái zhè]棫的别名。 
- 白渊[bái yuān]神话中的渊名。 
- 白腰[bái yāo]睾丸。 
- 白规[bái guī]旧时劣绅在完漕时向地方政府索取的类似回扣的陋规。 
- 白马小儿[bái mǎ xiǎo ér]《南史.贼臣传.侯景》:“先是大同中童謡曰:‘青丝白马寿阳来。’景涡阳之败﹐求锦朝廷﹐所给青布﹐及是皆用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马﹐青丝为辔﹐欲以应謡。”后因称侯景为“白马小儿”。 
- 白符[bái fú]白石脂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五色石脂》。 
- 白毳[bái cuì]鸟兽的白色细毛。 
- 白剌擦[bái là cā]形容很白。剌擦﹐助词﹐无义。 
- 白玉鸾[bái yù luán]传说中仙人所乘的神鸟。 
- 白袍[bái páo]旧指未做官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 
- 白牡丹[bái mǔ dān]1.白色的牡丹。观赏植物。根皮可入药。唐裴潾有《白牡丹》诗。 2.比喻美女。 
- 白分[bái fēn]1.亦称“白半”。亦称“白月”。 2.古印度历法。指阴历每月的上半月。 
- 白庭[bái tíng]匈奴单于之庭。 
- 白藕[bái ǒu]莲的地下茎。 
- 白冠牦缨[bái guān máo yīng]见“白冠厘缨”。 
- 白衣观音[bái yī guān yīn]见“白衣仙人”。 
- 白泉[bái quán]传说中的白色泉水。亦泛指清泉。 
- 白麟[bái lín]1.亦作“白驎”。白色的麒麟。古代以为祥瑞。 2.古代郊庙歌曲名。 
- 白祥[bái xiáng]1.白色灾异。旧时迷信认为罕见的白色禽兽等突然出现是不祥之兆。 2.白色的祥瑞。 
- 白卫[bái wèi]白色的驴。 
- 白熊[bái xióng]毛皮白色的熊。今指北极熊。 
- 白眼珠子[bái yǎn zhū zi]犹白眼。意为轻蔑的眼光。 
- 白服[bái fú]1.丧服。 2.古代的便装。 
- 白羊车[bái yáng chē]以白羊曳引的车。亦泛指轻便的车子。 
- 白皮[bái pí]1.白色的皮。 2.鸦片烟土的一种。 
- 白颡[bái sǎng]白额。古人认为不祥之物。 
- 白突突[bái tū tū]形容眼光非常锐利。 
- 白糵[bái niè]酿酒用的米曲。 
- 白涧[bái jiàn]山间的清溪。 
- 白虎阙[bái hǔ quē]古代宫殿前画有白虎的楼观。 
- 白僵[bái jiāng]病风而死亡的蚕。 
- 白棠[bái táng]植物名。一名棠梨。 
- 白彩[bái cǎi]出丧时用白布扎的素彩。 
- 白鸡年[bái jī nián]指辛酉年。 
- 白愣[bái lèng]见“白楞”。 
- 白玉石[bái yù shí]石之似玉者。指汉白玉石。 
- 白镴[bái là]1.锡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锡》。 2.锡与铅的合金。即焊锡。 
- 白棉[bái mián]见“白绵”。 
- 白本[bái běn]1.犹白底。 2.只有正文﹐没有注释的书。 
- 白合道者[bái hé dào zhě]麻衣道者的别称。宋僧﹐善相术。 
- 白匪[bái fěi]犹白军。 指国民党军队 
- 白公堤[bái gōng dī]1.堤名。即白沙堤。相传为唐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筑。 2.堤名。故址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下。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筑。参阅《清嘉庆一统志.苏州府.堤堰》。 
- 白石飞仙[bái shí fēi xiān]指白石郎。 
- 白君[bái jūn]白矾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矾石》。 
- 白鹿币[bái lù bì]汉武帝时的一种货币。以白鹿皮为之﹐故名。 
- 白论[bái lùn]犹空言。 
- 白落[bái luò]1.方言。份外收入。 2.方言。只落得。 
- 白麾[bái huī]白色的军旗。 
- 白羽箭[bái yǔ jiàn]尾部装置白翎的箭。 
- 白糖[bái táng]甜菜汁或甘蔗汁经提纯、真空浓缩、结晶、分蜜而制成的糖。色白味甜。包括白砂糖、绵白糖等。是重要的调味品。 用甘蔗或甜菜的汁熬成的糖,是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颗粒较小,味甜,供食用 
- 白兽[bái shòu]即白虎。西方七宿。 
- 白脚[bái jiǎo]1.光脚;赤脚。 2.旧指差役中的未曾正式充役者。 
- 白鹿车[bái lù chē]传说仙人乘坐的用白鹿挽的车子。 
- 白夷[bái yí]1.东夷之一种。 2.清代称西欧人。 
- 白下[bái xià]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唐移金陵县于此﹐改名白下县。后因用为南京的别称。 
- 白士[bái shì]犹寒士。清贫的读书人。 
- 白发[bái fà]告发;揭露。 白头发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 白热化[bái rè huà]指事情、局势发展到最激烈的阶段:战斗趋于白热化。 
- 白碛[bái qì]沙漠地带。 
- 白身人[bái shēn rén]旧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无官职的士人或已仕而未通朝籍的官员。 
- 白龙堆[bái lóng duī]沙漠名。在新疆天山南路。简称龙堆。 
- 白脱油[bái tuō yóu]见“白脱”。 
- 白乳[bái rǔ]名茶的一种。 
- 白毛女[bái máo nǚ]歌剧剧本。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作于1945年。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霸占其女喜儿,后又企图将她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地主,喜儿获得翻身。 
- 白椎[bái zhuī]1.亦作“白槌”。 2.佛教仪式。办佛事时由长老持白杖以宣示始终。 3.借指出家。 
- 白獭髓[bái tǎ suǐ]白獭的骨髓。可作珍贵的药物。 
- 白额[bái é]猛虎。 
- 白盖[bái gài]1.白色的车篷。亦指白篷的车。 2.白茅覆顶的屋。 
- 白搭[bái dā]1.方言。没有用;白费劲。 2.方言。白白浪费。 
- 白足和尚[bái zú hé shàng]后秦鸠摩罗什弟子昙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淖而未尝污湿﹐时称“白足和尚”。后亦用以指高僧。 
- 白穰[bái ráng]灯心草。 
- 白金三品[bái jīn sān pǐn]汉武帝时所铸三种银合金钱币。 
- 白衣尚书[bái yī shàng shū]东汉郑均的称号。《东观汉记.郑均传》:“均屡辟不诣,公车特征,拜侍御史,月余迁尚书,肃宗敬重之,后以病告归……帝东边过任城,乃幸均舍,勑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唐李白《任城县厅壁记》:“青衣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后亦用以指辞官归里仍享受尚书官爵俸禄的大臣。 
- 白暗[bái àn]象牙的别名。 
- 白炉子[bái lú zi]北京一带称用石膏﹑石棉和耐火黏土做成的小炉子。 
- 白蕉衫[bái jiāo shān]白夏布短袖单衣。 
- 白汤[bái tāng]1.煮白肉的汤或不加佐料的菜汤。 2.白开水。 
- 白幕[bái mù]1.孝幔。 2.草名。天雄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天雄》。 3.草名。白薇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薇》。 4.草名。白英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白英》。参见“白英”。 
- 白石脂[bái shí zhī]白色的石脂。可入药。 
- 白心[bái xīn]1.表明心愿。 2.纯洁的胸怀。 
- 白衣冠[bái yì guān]旧时丧吊用的冠服。 吊丧的冠服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 白刃战[bái rèn zhàn]谓两军在近距离中短兵相接的战斗。亦喻政治斗争达到了白热化。 
- 白色花[bái sè huā]诗集。绿原、牛汉编。1981年出版。选收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等二十位七月派诗人的诗作一百十九首。作品大多写于40年代,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人民的力量。 
- 白字[bái zì]别字。即把甲字错读或错写成的乙字:莫做白字先生。 
- 白沫[bái mò]白色唾沫。 
- 白硃砂[bái zhū shā]人乳的别名。 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乳汁》。 
- 白马王子[bái mǎ wáng zǐ]比喻少女心目中理想的恋人。 比喻少女心目中理想的恋人 
- 白渠[bái qú]1.汉宫观名。 2.汉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今陕西省境。汉白公所开﹐故名。 
- 白足高僧[bái zú gāo sēng]即白足和尚。 
- 白榆[bái yú]1.白皮的榆树。 2.指白榆树的皮。 3.指星。 
- 白战家[bái zhàn jiā]指善于作“禁体诗”的诗人。 
- 白苏[bái sū]又称“荏”。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茎方形。叶对生,卵圆形。秋季开白花。坚果近球形。原产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种子可榨油,用作涂料。 
- 白厅[bái tīng]英国伦敦一条街的名字,英国主要政府机关都在这条街上。又代指英国官方。 英国伦敦一条街的名字,英国主要政府机关都在这条街上。又代指英国官方 
- 白蜜[bái mì]1.白色的蜂蜜。 2.指酒。 3.荔枝的一种。 
- 白耗[bái hào]1.明清时征收白粮外附加的补贴损耗的米。 2.白白浪费。 
- 白悬悬[bái xuán xuán]形容白而长。 
- 白票[bái piào]1.私人出具的单据。 2.未写候选人的空白选票。 
- 白景[bái jǐng]太阳。 
- 白鳞[bái lín]1.泛指鱼。 2.指书信。 
- 白鹾[bái cuó]见“白醝”。 
- 白皑皑[bái ái ái]形容非常洁白。 一片洁白的样子白皑皑的雪铺满田野 
- 白鸡之梦[bái jī zhī mèng]《晋书.谢安传》:“﹝安﹞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寻薨﹐时年六十六。”后用以泛指不祥之兆。 
- 白徒[bái tú]1.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 2.佛教对俗人的称呼。僧衣黑色﹐故称俗人为“白徒”。 3.指不出家的徒弟。 4.指不学无术之徒。 
- 白叟[bái sǒu]白发老人。 
- 白晒[bái shài]将荔枝曝晒成果干的方法。亦指干荔枝。 
- 白霓[bái ní]见“白蜺”。 
- 白虏[bái lǔ]东晋时秦人对鲜卑的蔑称。 
- 白晃晃[bái huǎng huǎng]形容白而亮。 白而闪亮耀眼大刀磨得白晃晃 
- 白直[bái zhí]1.两晋南北朝时在官当值无月薪的小吏。后泛指官府额外吏役。 2.干脆;爽直。 
- 白话诗[bái huà shī]“五四”以后称打破旧诗格律而用白话写成的诗。 打破旧诗格律用白话写成的诗——五四以后至1949年所用的称谓 
- 白袷[bái jiá]1.白色夹衣。 《世说新语·雅量》“顾和 始为 扬州 从事”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语林》:“周侯 饮酒已醉,箸白袷,凭两人来诣丞相。”唐 李商隐《楚泽》诗:“白袷经年卷,西来及早寒。” 
- 白烧[bái shāo]烧酒的俗称。 
- 白蛮[bái mán]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分布于今云南省滇池﹑洱海地区及四川省南部。唐时其首领参加了南诏政权。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首领段氏在云南建立了大理国。白蛮中居今洱海地区者﹐与今白族有亲缘关系。 
- 白石道人[bái shí dào rén]即“姜夔”。 
- 白环[bái huán]白玉环。 
- 白冬瓜[bái dōng guā]见“白瓜”。 
- 白首[bái shǒu]1.犹白发。表示年老。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 白铜[bái tóng]含镍量少于50%的铜镍合金。亦可再加入锰﹑铁﹑锌或铝﹐成为特种白铜。 
- 白头新[bái tóu xīn]同“白头如新”。 
- 白角扇[bái jiǎo shàn]以白牛角为柄的扇子。 
- 白花骆[bái huā luò]有花纹而黑鬃的白马。 
- 白燕[bái yàn]白燕(1920-1987)电影演员。原名陈玉屏,广东惠州人。女。1936年入广州国际影片公司任演员,曾在广州、香港两地影片公司主演国语片和粤语片。1952年与吴楚帆等人创办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主演影片有《锦绣河山》、《上海火线后》、《春》、《可怜天下父母心》等。著有自传《锦绣青春》。 
- 白槌[bái chuí]见“白椎”。 
- 白首郎[bái shǒu láng]《汉书.冯唐传》:“唐以孝着﹐为郎中署长﹐事文帝。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后因称年老做官为“白首郎”。 
- 白头山[bái tóu shān]长白山主峰。在吉林省东南中国、朝鲜两国边界上。休眠火山。山顶有火山口湖天池,湖周环列十六座高峰。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源地。 
- 白旐[bái zhào]白色的招魂幡。 
- 白间[bái jiān]见“白闲”。 
- 白茆[bái máo]见“白茅”。 
- 白版侯[bái bǎn hòu]古代称只有板书封号而无印信的空头侯爵。 
- 白社客[bái shè kè]指隐士。 
- 白辨[bái biàn]1.神话中的北方水神的助手。 2.谓弄明白情况。 
- 白凤[bái fèng]1.传说中的神鸟。 2.相传汉扬雄着《太玄经》时梦吐白凤。后因以比喻出众的才华或才华出众之士。 3.良猫名。 
- 白开水[bái kāi shuǐ]无任何添加物的开水。 无任何添加物的开水 
- 白金汉宫[bái jīn hàn gōng]英国的王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造,故名。从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起,英国历代君王都居住在此。为一四方形三层楼建筑。正门前广场中心有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雕有女王座像。宫内有宴会厅、典礼厅、音乐厅、画廊、图书室等六百多个厅室。西侧为御花园。 英国君王在伦敦的王宫,位于威斯敏斯特城内。白金汉,英语 Buckingham 的音译 
- 白乌[bái wū]白羽之乌。古时以为瑞物。 
- 白迷迷[bái mí mí]犹白茫茫。 
- 白饶[bái ráo]1.白搭;白费力。 2.额外多给。 
- 白盐[bái yán]1.即食盐。 2.山名。在四川省奉节县东。 
- 白凤皇[bái fèng huáng]见“白凤凰”。 
- 白赖[bái lài]1.强取于人或死不认账。 2.讹诈;冒认。 
- 白云谣[bái yún yáo]古神话中 西王母 为 周穆王 所作之歌。 
- 白果[bái guǒ]1.银杏的果实。亦指银杏树。又名公孙树。 2.鸡蛋的别名。 3.佛教语。谓做善事所得到的乐果。 银杏。白果树,即银杏树,其实为白果 
- 白身[bái shēn]1.白色的身躯。 2.光身;赤身。 3.即白身人。 4.特指罢官者的身份。 
白[bái]字的成语
- 一品白衫[yī pǐn bái shān]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指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 郢中白雪[yǐng zhōng bái xuě]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 白蚁争穴[bái yǐ zhēng xué]比喻竞逐名利。 
- 黑牛白角[hēi niú bái jiǎo]形容办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 白发婆娑[bái fā pó suō]婆娑:纷披的样子。形容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的样子。 
- 白面书生[bái miàn shū shēng]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指年纪轻见识浅,缺乏实际锻炼的读书人 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宋书.沈庆之传》 
- 白色恐怖[bái sè kǒng bù]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指反动统治者用暴力所造成的恐怖行动,如大规模逮捕、屠杀、迫害 
- 白旄黄钺[bái máo huáng yuè]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 浮一大白[fú yī dà bái]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白:罚酒用的酒杯。原指罚饮一大杯酒。后指满饮一大杯酒。 
- 论黄数白[lùn huáng shù bái]①指任意评论是非好坏。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极言财富之多。 
- 颠倒黑白[diān dǎo hēi bái]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故意违背事实,颠倒是非 公事大小,一概不问,任着幕宾胥吏,颠倒黑白。——清. 彭养鸥《墨籍冤魂》 
- 精白之心[jīng bái zhī xīn]精白:精纯洁白。指纯洁的心。 
- 白黑不分[bái hēi bù fēn]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 白天见鬼[bái tiān jiàn guǐ]比喻虚妄荒诞,不可能出现的事。同“白日见鬼”。 
- 细皮白肉[xì pí bái ròu]形容保养得好,皮肤细腻白嫩。 
- 白首齐眉[bái shǒu qí méi]犹白首相庄。指夫妇到老犹相敬爱。 
- 白首黄童[bái shǒu huáng tóng]白首:老人;黄童:儿童。指老老少少。 
- 白浪掀天[bái làng xiān tiān]掀:翻腾。形容风大浪高。 
- 唇红齿白[chún hóng chǐ bái]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口唇鲜红,牙齿洁白。比喻人面貌美丽丰颊长眉,眼如银杏,口辅双涡,唇红齿白,于艳丽之中,有股英俊之气。——《老残游记》 
- 白草黄云[bái cǎo huáng yún]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 
- 青红皂白[qīng hóng zào bái]皂:黑色。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 比喻事情的原委、来龙去脉、是非曲直扯开衣服,看了两处,不问青红皂白,举起鞭子就打。——《老残游记》 
- 红颜白发[hóng yán bái fà]颜:面容,脸色。头发花白,面色红润。形容老年人身体健康。指红颜少女和白发老翁。 
- 白圭之玷[bái guī zhī diàn]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白玉的斑点。喻完美中的缺憾白圭之玷,尚可靡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大雅.抑》 
- 白云亲舍[bái yún qīn shè]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 青蝇染白[qīng yíng rǎn bái]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同“青蝇点素”。 
- 知白守黑[zhī bái shǒu hēi]守:保持。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白鱼赤乌[bái yú chì wū]为祥瑞之兆。 
- 凭白无故[píng bái wú gù]犹言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 白发千丈[bái fà qiān zhàng]形容头发既白且长,表示人因愁思过重而容颜衰老。 
- 白花心血[bái huā xīn xuè]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与心血。 
- 嘴清舌白[zuǐ qīng shé bái]指话说得明确清楚。 
- 白首相知[bái shǒu xiāng zhī]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 白虹贯日[bái hóng guàn rì]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 牙白口清[yá bái kǒu qīng]比喻说话清楚。 
- 白丁俗客[bái dīng sú kè]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 青天白日[qīng tiān bái rì]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 
- 白玉映沙[bái yù yìng shā]像白玉的光映照在沙土上。比喻诗文出类拔萃。 
- 李白桃红[lǐ bái táo hóng]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 一穷二白[yī qióng èr bái]穷:指物质基础差;白:指文化和科学落后。比喻基础差,底子薄。 比喻基础薄弱,指工农业生产落后,文化、科学水平低下 
- 恶叉白赖[è chā bái lài]胡搅蛮缠,耍无赖,无理取闹。 行为恶劣、死皮赖脸的样子初见人家姑娘,恶叉白赖的成何体统 
- 不明不白[bù míng bù bái]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 
- 黄童白叟[huáng tóng bái sǒu]黄发儿童,白发老人。泛指老人与孩子。 
- 白衣送酒[bái yī sòng jiǔ]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后泛指送酒的人。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 白璧微瑕[bái bì wēi xiá]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璧:扁圆中空的玉器,也作玉的通称;微:小;瑕:玉上的杂色斑点。洁白的玉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含有美中不足表示惋惜的意思余爱嗜其文…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南朝梁. 萧统《陶渊明集序》 
- 真相大白[zhēn xiàng dà bái]大白:彻底弄清楚。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 实情或真面目大为明晰,一目了然 
- 混说白道[hùn shuō bái dào]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 白首之心[bái shǒu zhī xīn]老年时的壮志。 
- 精贯白日[jīng guàn bái rì]形容极端忠诚。 
- 素车白马[sù chē bái mǎ]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 黑白分明[hēi bái fēn míng]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比喻好与坏分得清清楚楚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信权》 
- 白俗元轻[bái sú yuán qīng]白:指白居易;元:指元稹。泛指文笔粗俗浅近,轻浮靡丽。 
- 抽黄对白[chōu huáng duì bái]用“黄”对仗“白”。指只求对仗工稳。 
- 死标白缠[sǐ biāo bái chán]指极力纠缠。 
- 注玄尚白[zhù xuán shàng bái]指白纸黑字的文字记载。 
- 白首空归[bái shǒu kōng guī]白了头发,空手回来。比喻年纪已老,学无成就。 
- 财不露白[cái bù lù bái]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 
- 白齿青眉[bái chǐ qīng méi]指青少年时期。 
- 红白喜事[hóng bái xǐ shì]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 
- 朱朱白白[zhū zhū bái bái]朱朱:花红的样子。红的红,白的白。指各色花木。 
- 黄茅白苇[huáng máo bái wěi]本指盐碱地里生长的茅草和芦苇。后比喻平庸之人或物。 
- 白日飞升[bái rì fēi shēng]犹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后喻指一朝显贵。 
- 俪青妃白[lì qīng pèi bái]俪:成双,成对;妃:同“配”。用青配白。比喻文句对偶工整。 
- 皂白沟分[zào bái gōu fēn]皂:黑。比喻界限非常分明。 
- 深切著白[shēn qiè zhù bái]深刻而显明。同“深切著明”。 
- 雌黄黑白[cí huáng hēi bái]雌黄:随便乱说;黑白:黑色和白色。指评头论足,胡乱指责。 
- 白白朱朱[bái bái zhū zhū]白的白,红的红。形容不同种类、色彩各异的花木。 
- 虚室生白[xū shì shēng bái]虚:使空虚;室:指心;白:指道。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 白发苍苍[bái fà cāng cāng]苍苍:灰白色。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 满头白发这时候我母亲已是白发苍苍,身体看来已很虚弱了 
- 清清白白[qīng qīng bái bái]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 浮白载笔[fú bái zǎi bǐ]浮:罚人饮酒;白:指专用来罚酒的大杯;浮白:指喝酒和干杯;载笔:拿着笔。一面喝酒,一面写作。旧时比喻文人的雅量和才气。 
- 明白晓畅[míng bái xiǎo chàng]晓:知晓,知道;畅:畅达。形容非常明白清楚。 
- 白头不终[bái tóu bù zhōng]指夫妇不能偕老。 
- 明白如画[míng bái rú huà]像画一样清楚明白。 
- 白头到老[bái tóu dào lǎo]白头:头发白。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偕老:一同到老。夫妇共同生活到老。常用以称颂婚姻美满 我原说过,她不会跟你白头偕老的。——巴金《寒夜》 
- 混造黑白[hùn zào hēi bái]故意颠倒黑白,制造混乱。 
- 白昼做梦[bái zhòu zuò mèng]大白天做起梦来。比喻幻想根本不能实现。 
- 白首为郎[bái shǒu wéi láng]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 知白守辱[zhī bái shǒu rǔ]守:保持。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 白水鉴心[bái shuǐ jiàn xīn]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 
- 黑汁白汗[hēi zhī bái hàn]形容辛勤劳动的汗水。 
- 白头相守[bái tóu xiāng shǒu]指夫妻恩爱相守到老。 
- 瞎说白道[xiā shuō bái dào]失去理智说胡话或毫无根据地瞎说一气。 
- 须发皆白[xū fà jiē bái]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指年事以高。 
- 青口白舌[qīng kǒu bái shé]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 数白论黄[shǔ bái lùn huáng]比喻计较金钱。 
- 白首不渝[bái shǒu bù yú]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 白雪皑皑[bái xuě ái ái]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 说白道绿[shuō bái dào lǜ]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 
- 白龙鱼服[bái lóng yú fú]鱼服:穿起鱼的外衣。白龙化为鱼在渊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隐藏身分,改装出行。 
- 苍白无力[cāng bái wú lì]苍白:灰白。形容贫弱无力。 
- 判若黑白[pàn ruò hēi bái]判:区别。像黑白那样区分得清清楚楚。形容界限清楚,不易混淆。 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形容界限分明夫文之高下雅俗,判若黑白。——清. 方望溪《书祭裴太常文后》 
- 白往黑归[bái wǎng hēi guī]比喻只看表面不看本质。 
- 黄白之术[huáng bái zhī shù]黄白:黄金和白银。相传道家有烧炼丹药点化金银的法术。指道家的炼丹术。 
- 白袷蓝衫[bái jiá lán shān]旧时士人的服装。亦借指尚未取得功名的士人。 
- 白绢斜封[bái juàn xié fēng]古人把信写在白绢上,然后斜封邮寄。指书信。 
- 白费口舌[bái fèi kǒu shé]谈话一无所获。 谈话一无所获 
- 明明白白[míng míng bái bái]清清楚楚,明确无误;正大光明。 清清楚楚,明摆着的明明白白的事实 
- 取青妃白[qǔ qīng fēi bái]取青媲白。同“取青媲白”。 
- 三清四白[sān qīng sì bái]指非常清白。 
- 平白无故[píng bái wú gù]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 清白无罪;没有原因地总觉得他不可能平白无故离开我平白挨一顿骂 
- 黄云白草[huáng yún bái cǎo]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 白屋寒门[bái wū hán mén]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泛指贫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贫寒。 
- 富埒陶白[fù liè táo bái]比喻极富有。 
- 白首同归[bái shǒu tóng guī]归:归向、归宿。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 
- 冯唐头白[féng táng tóu bái]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同“冯唐易老”。 
- 白日升天[bái rì shēng tiān]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 
- 明白如话[míng bái rú huà]形容诗文通俗易懂,像唠家常一样。 
- 一日而白[yī rì ér bái]形容一下子名声大震。 
- 白跑一趟[bái pǎo yī tàng]白白地去了一次无功而返。 
- 一夕白发[yī xī bái fà]形容非常焦虑、着急,一夜的工夫头发都急白了。 
- 指皂为白[zhǐ zào wéi bái]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 压倒元白[yā dǎo yuán bái]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用来比喻作品胜过同时代有名的作家。 
- 不分皂白[bù fēn zào bái]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白云青舍[bái yún qīng shè]比喻在异乡思念亲人。 比喻在异乡思念亲人 
- 白往黑来[bái wǎng hēi lái]比喻变化极大。 
- 怀黄握白[huái huáng wò bái]指携带着钱财。黄,指黄金;白,指白银。 
- 以白诋青[yǐ bái dǐ qīng]以白色诋毁青色。比喻用自以为是的偏见去否定别人。 
- 阳春白雪[yáng chūn bái xuě]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白骨再肉[bái gǔ zài ròu]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 
- 白龙微服[bái lóng wēi fú]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计不到的灾祸。 
- 白衣卿相[bái yī qīng xiàng]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 白屋之士[bái wū zhī shì]指贫寒的士人。 
- 明白了当[míng bái liǎo dàng]形容说话或做事干净利落。 
- 白骨露野[bái gǔ lù yě]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 白玉无瑕[bái yù wú xiá]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 白驹过隙[bái jū guò xì]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 白吃干饭[bái chī gān fàn]只会吃饭不会干活。 
- 明白易晓[míng bái yì xiǎo]晓:知晓,明白。形容明白清楚,容易弄懂。 
- 白璧三献[bái bì sān xiàn]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 不清不白[bù qīng bù bái]不明白,不清楚。形容关系暧昧。 
- 白日衣绣[bái rì yì xiù]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 半文半白[bàn wén bàn bái]文言和白话夹杂。亦作“半文不白”。 
- 白衣宰相[bái yī zǎi xiàng]指宰相家属中身无名位而仗势擅权的人。 
- 沉冤莫白[chén yuān mò bái]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无法辩白,不能弄清。长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难以辩白或久未昭雪的冤屈 
- 白云苍狗[bái yún cāng gǒu]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比喻变化快,世事变幻无常。典出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也作“白衣苍狗”。苍:灰色。 
- 脱白挂绿[tuō bái guà lǜ]脱去白衣,换上绿袍。指初登仕途。 
- 白山黑水[bái shān hēi shuǐ]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 说白道黑[shuō bái dào hēi]比喻对人对事任意评论。同“说白道绿”。 
- 白鱼入舟[bái yú rù zhōu]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 
- 云中白鹤[yún zhōng bái hè]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 白发青衫[bái fà qīng shān]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 两鬓斑白[liǎng bìn bān bái]两边鬓角头发花白。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 
- 一清二白[yī qīng èr bái]比喻十分清白。亦比喻非常清楚。 
- 两头白面[liǎng tóu bái miàn]白面:面粉,比喻糊涂或被人蒙骗。对两头都掩饰、隐瞒。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讨好。 
- 白衣公卿[bái yī gōng qīng]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 白蜡明经[bái là míng jīng]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 三复白圭[sān fù bái guī]指慎于言行。 
- 白头之叹[bái tóu zhī tàn]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 
- 不白之冤[bù bái zhī yuān]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白:弄清楚。指遭受不明不白、无中生有的冤枉,不获得昭雪的屈就蒙受不白之冤 
- 白藋同心[bái diào tóng xīn]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 望断白云[wàng duàn bái yún]形容想念父母。 
- 丹书白马[dān shū bái mǎ]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 抽青配白[chōu qīng pèi bái]以青配白,比喻以对偶为专长。 
- 白首一节[bái shǒu yī jié]指年虽老而志节不衰。 
- 头白齿豁[tóu bái chǐ huō]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 驻红却白[zhù hóng què bái]指保持青春,延迟衰老。红,红颜;白,白首。 
- 青丝白马[qīng sī bái mǎ]指作乱的人。 
- 急赤白脸[jí chi bái liǎn]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 牙清口白[yá qīng kǒu bái]牙齿洁白,口齿清楚。比喻说话清楚明白。 
- 白手起家[bái shǒu qǐ jiā]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在物质条件很差的条件下创办事业 
- 以黑为白[yǐ hēi wéi bái]指颠倒是非。 
- 青白眼[qīng bái yǎn]青眼:眼珠在中间,是正视时的目光;白眼:眼珠偏向一侧,是斜视时的目光。用青、白两种眼光看人。比喻待人因人地位不同而不同。 眼球青黑色,其旁白色。喻对人重视为青眼,对人轻视为白眼 
- 襟怀坦白[jīn huái tǎn bái]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襟怀:胸怀。坦白,开朗,没有隐瞒,形容胸怀坦荡,心中无隐悔之事 
- 吃白食[chī bái shí]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自己现在在家吃白饭,又不好跟妈妈要钱 
- 郎前白发[láng qián bái fà]当了很长时间的官,一直得不到提拔,头发都白了还是一个小官。比喻一直到白了都没有遇到一个好机会。 
- 白费心机[bái fèi xīn jī]白费心思,形容徒劳无益。 
- 批红判白[pī hóng pàn bái]批:削;判:分开;红、白:指花卉。嫁接花木。 
- 黑价白日[hēi jià bái rì]不分昼夜,整天整夜。同“黑家白日”。 
- 白鹤晾翅[bái hè liàng chì]太极拳的一个拳式,动作像站定的白鹤张开翅膀晾着。 太极拳的一个拳式,动作像站定的白鹤张开翅膀晾着 
- 白雪难和[bái xuě nán hé]白雪:指楚国一首歌曲名。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艺术。 
- 白驹空谷[bái jū kōng gǔ]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 
- 白板天子[bái bǎn tiān zǐ]没有国玺的皇帝。 
- 汗青头白[hàn qīng tóu bái]指书写成,人也老了。 
- 青眼白眼[qīng yǎn bái yǎn]青眼:正视的眼光;白眼:斜视的眼光。形容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好恶的人。 
- 白衣天使[bái yī tiān shǐ]指护士。 指护士 
- 白兔赤乌[bái tù chì wū]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 死乞白赖[sǐ qi bái lài]形容纠缠不休。 
- 白圭可磨[bái guī kě mó]圭:古代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状。白圭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人说错话就没有办法了。 
- 白日做梦[bái rì zuò mèng]大白天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 白华之怨[bái huá zhī yuàn]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 须眉交白[xū méi jiāo bái]交:都。胡须和眉毛都白了。 
- 红口白牙[hóng kǒu bái yá]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 指一口咬定。或指某句话确实说过 
- 白发朱颜[bái fà zhū yán]颜:脸色。头发斑白,脸色通红。形容老人容光焕发。 头发虽然斑白而脸色仍然红润。形容老人满面红光的样子 
- 白磨嘴皮[bái mó zuǐ pí]指说了一些无用的话,不能说动对方。 
- 平白无辜[píng bái wú gū]指清白无罪。 
- 粉白黛绿[fěn bái dài lǜ]泛指女子的妆饰。 
- 白马素车[bái mǎ sù chē]驾白马,乘素车。传说伍子胥被害后,化作涛神,其魂魄常驾白马素车来往于江水之中。后一般来代称“钱塘潮”。也指丧事用的车马。 
- 黑白不分[hēi bái bù fēn]不能分辨黑色和白色。比喻不辨是非,不分好坏。 
- 白话八股[bái huà bā gǔ]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 混淆黑白[hùn xiáo hēi bái]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制造混乱。指故意制造混乱,使人辨别不清。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指有意颠倒是非,制造混乱 故意混淆黑白 
- 冯唐白首[féng táng bái shǒu]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同“冯唐易老”。 
- 皂白难分[zào bái nán fēn]皂:黑。黑白很难分辨,比喻是非不易辨别。 
- 白圭无玷[bái guī wú diàn]玷:玉上的斑点。洁白的玉上没有斑点。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没有缺点。 
- 白衣秀士[bái yī xiù shì]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 白饭青刍[bái fàn qīng chú]白饭供客,青草喂马。比喻主人招待周到。 
- 胸怀坦白[xiōng huái tǎn bái]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 白璧青蝇[bái bì qīng yíng]白璧:洁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蝇:比喻佞人。比喻善恶忠佞。 
- 空口白话[kōng kǒu bái huà]形容只说不实行,或只说而没有事实证明。 
- 白头如新[bái tóu rú xīn]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白头:白发,指年老,这里形容时间长。虽是旧交而互不了解,如同新结识的一样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史记》 
- 白纸黑字[bái zhǐ hēi zì]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 白发郎官[bái fà láng guān]指直到年老也没晋升的人。 
- 消损白日[xiāo sǔn bái rì]消:耗费;损:减;白日:时光。耗费时光。 
- 白恰青衫[bái qià qīng shān]白恰:尖顶无檐的白布帽;青衫:青色袍衫。指没有取得功名的士人。 
- 白云孤飞[bái yún gū fēi]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 白毫之赐[bái háo zhī cì]白毫:佛家指如来三十二相之一,其眉间白色毫毛,放有光明,称白毫相。指供养僧徒之物。 
- 白眉赤眼[bái méi chì yǎn]比喻平白无故。 
白[bái]字在结尾的词语
- 开场白[kāi chǎng bái]戏曲或某些文艺演出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比喻文章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 演出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比喻文章或讲话等开始的部分 
- 乌头白[wū tóu bái]乌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 镊白[niè bái]谓拔除白发和白须。 
- 惨白[cǎn bái]面容毫无血色:吓得脸色惨白。 
- 无皂白[wú zào bái]比喻不分是非。语本《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 斫白[zhuó bái]谓削去树皮使露出白色的木质。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 飒白[sà bái]犹衰白。 
- 雪白[xuě bái]1.像雪一样的洁白。
 2.比喻品格高洁或清白无瑕。
 3.借指白色的事物。
 
- 不白[bù bái]1.不显着。 2.指无法申诉或得不到辩白。 
- 傍白[bàng bái]戏剧艺术表演方法之一。角色背着同台其他剧中人而对观众直接说的话。 
- 庚白[gēng bái]《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白之生,母梦长庚(太白)星,因以命之。”后因以“庚白”代指李白。 
- 抄白[chāo bái]1.公文的抄本或副本。 2.抄录。 
- 颁白[bān bái]同‘斑白’。 
- 韭白[jiǔ bái]韭菜茎。 
- 分白[fēn bái]分明。 
- 私白[sī bái]1.古代阉人的别称。也称“阉儿”。 2.曲艺术语。在曲艺演出(如评弹﹑评话等)中﹐对以演员身份进行叙述时的表白﹑衬白等的统称。 
- 血红蛋白[xuè hóng dàn bái]一种含铁的结合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血液中红血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主要作用是运输氧气:血液流过肺脏时,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血液流过其他组织时把结合的氧放出,供组织氧化之用。此外,还有运输二氧化碳和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 
- 干白[gān bái]用葡萄原汁制成的没有甜味的白葡萄酒。参看〖干酒〗。 
- 洁白[jié bái]没有被其他颜色染污的白色:洁白的床单 ◇洁白的心灵。 
- 録白[lù bái]宋时枢密院承旨起草的文件。 
- 蜡白[là bái](脸)没有血色;煞白。 失去血色而呈异常白色腊白的脸色表明她的健康欠佳 
- 通白[tōng bái]1.犹通帛。 2.通报;传达。 
- 肥白[féi bái]1.又白又胖。 2.谓作画时笔间空白留得较多﹐布局疏朗。 
- 土白[tǔ bái]土话;方言。 
- 纤白[xiān bái]纤细白晳。 
- 翻白[fān bái]翻白眼。病危状。 
- 靓白[liàng bái]艳丽洁白。 
- 酽白[yàn bái]纯白。 
- 纠白[jiū bái]举发报告。 
- 朱白[zhū bái]1.红与白。 2.借指红花与白花。 
- 青水皂白[qīng shuǐ zào bái]同“青红皂白”。 
- 点白[diǎn bái]1.玷污清白。 2.一种泡茶方法。 
- 莲花白[lián huā bái]〈方〉结球甘蓝。 
- 蛋白[dàn bái]1.包在蛋黄周围﹐由蛋白质组成的透明的胶状物质。也称蛋清。煮熟后呈白色。 2.指蛋白质。 
- 丹白[dān bái]1.红色和白色。 2.比喻赤诚纯洁。 
- 平白[píng bái]无缘无故;凭空:平白无故|却叫我平白地说甚的? 清白无罪;没有原因地总觉得他不可能平白无故离开我平白挨一顿骂 
- 旁白[páng bái]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也指影视片中的解说词。 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也指影视片中的解说词 
- 踏白[tà bái]1.见“踏白军”。 2.谓开路,打先锋。也指打先锋的人。 
- 垂白[chuí bái]1.白发下垂。谓年老。 2.老年人。 
- 皱白[zhòu bái]指残花。 
- 皭白[jiào bái]清白。 
- 風清月白[fēng qīng yuè bái]见“风清月皎”。 
- 脂蛋白[zhī dàn bái]广泛分布的任何一类缀合蛋白质,它含有高百分比的类脂(化合)物,且具有α-球蛋白或β-球蛋白的可溶性及流动性。 广泛分布的任何一类缀合蛋白质,它含有高百分比的类脂(化合)物,且具有α-球蛋白或β-球蛋白的可溶性及流动性 
- 夹白[jiā bái]戏曲术语。唱词中间的插话。 
- 剖白[pōu bái]辨析表白:剖白心迹|登文剖白。 
- 上白[shàng bái]犹精白,极白。 
- 青白[qīng bái]①青而带白的颜色:青白色的美玉|天空青白。②青色和白色:青白相间。③比喻人品纯洁或洁白的品德:青白为人|还我青白。④“青红皂白”的简说:不问青白|青白不分。 
- 莹白[yíng bái]晶莹洁白。 晶莹洁白颜色不甚莹白,却也不甚枯黧。——《醒世姻缘传》 
- 傻白[shǎ bái]1.极白。 2.芍药的一种。 
- 坚白[jiān bái]1.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 2.战国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 
- 衰白[shuāi bái]谓人老体衰鬓发疏落花白。语本三国魏嵇康《养生论》:“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 生白[shēng bái]生出光明。《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唐白居易《奉和李大夫题新诗.忘筌亭》:“只开新户牖,不改旧风烟。虚室闲生白,高情淡入玄。”一说,谓产生纯洁的道心。 
- 鹅溪白[é xī bái]即鹅溪绢。 
- 皎白[jiǎo bái]指月光明亮洁白。如:皎白的月光。 
- 莲华白[lián huá bái]见“莲花白”。 
- 虚白[xū bái]1.语本《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谓心中纯净无欲。 2.洁白;皎洁。 
- 鱼白[yú bái]1.鱼鳔。 2.鱼的精液。 3.即鱼肚白。 鱼的精液 
- 空白[kòng bái](版面、书页、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版面上还有块~,可以补一篇短文 ◇~点ㄧ这项新产品为我国工业填补了一项~。 
- 辨白[biàn bái]1.辨析明白﹐分辨清楚。 2.表白。辨﹐通“辩”。 3.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辨﹐通“辩”。 
- 酂白[zàn bái]酒名,白酒。 
- 锌钡白[xīn bèi bái]硫酸钡﹑硫化锌等的混合物。白色结晶或粉末。可以用来制油漆﹑白色涂料等。通称立德粉。 
- 瞧白[qiáo bái]看轻;看不起。 
- 著白[zhù bái]1.犹明白。 
- 离言辨白[lí yán biàn bái]分析文句﹐辨别文意。 
- 留白[liú bái]1.犹留言。 2.谓食薤留下藠头。白,指薤的根部,即藠头,味美。 留言 
- 申白[shēn bái]1.申明表白。 2.禀明。 3.申公和白生的并称。申公﹑白生,鲁人,皆受《诗》于荀子门人浮丘伯,为楚元王中大夫。见《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后借指贤才。 
- 正白[zhèng bái]1.纯白。 
- 发白[fā bái]1.现出曙色。 2.脸上没有血色。 缺色的,如灰的颜色的,死白的,苍白的吓得嘴唇发白 
- 诸白[zhū bái]骏马名。 
- 人中白[rén zhōng bái]中药名。又称人尿白﹑尿白碱。为人尿自然沉结的固体物。清热解毒,祛瘀止血。旧时多用尿具内的灰白色沉淀物。《唐本草》作“溺白垽”。 
- 核蛋白[hé dàn bái]复合蛋白的一种。为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杂的有机物质,存在于动植物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物质。 
- 郑白[zhèng bái]1.战国时筑郑国渠的郑国与汉武帝时筑白渠的白公的并称。 2.郑国渠和白渠的并称。在今陕西省境。 
- 定场白[dìng chǎng bái]戏曲中角色第一次出场说的自我介绍的独白。 戏曲中角色第一次出场念完“引子”和“定场诗”以后说的自我介绍的话 
- 坐白[zuò bái]旧时北京﹑天津等地曲艺演员在集市﹑街头演出,如说唱了许久仍无人坐下观赏,以至毫无收入,称为“坐白”。 
- 别白[bié bái]1.分辨明白。 
- 调白[diào bái]犹调唆。 
- 素白[sù bái]1.纯洁清白。 2.洁白明亮。 素淡洁白;纯白素白衬衫 
- 布白[bù bái]1.书法用语。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 2.指奏乐时使乐声轻重抑扬﹑疏密缓急相间得宜。 
- 楮知白[chǔ zhī bái]纸的别名。楮可制纸,纸白色,以纸拟人,故称。 
- 答白[dá bái]方言。答话;回答。 〈方〉∶回答;应答别人没答白他,自讨没趣 
- 咨白[zī bái]禀告;陈说。 
- 血蛋白[xuè dàn bái]含有白蛋白铁的血制剂,用于治疗萎黄病及贫血。 含有白蛋白铁的血制剂,用于治疗萎黄病及贫血 
- 祝白[zhù bái]犹祷告。 
- 宣白[xuān bái]讲说;告白。 
- 着白[zhe bái]1.犹明白。 2.犹显着;昭著。 
- 茭白[jiāo bái]菰的嫩茎经某种病菌寄生后膨大,做蔬菜吃叫茭白。 
- 铅白[qiān bái]铅粉。详“铅粉”。 
- 脱白[tuō bái]1.谓脱去白衣﹐进入仕途。 2.脱身﹐脱走。 
- 强白[qiáng bái]1.强干清廉。 2.谓大半已白。 
- 月下白[yuè xià bái]菊花的品种之一。花青白﹐如月下观之﹐故名。 
- 粹白[cuì bái]1.纯白。 2.纯洁。 
- 苍白[cāng bái]1.白而微青的颜色。 2.缺乏活力和生机。 
- 陶白[táo bái]陶朱公(范蠡)与白圭的并称。两人为春秋战国时富商。见《史记.货殖列传》。 
- 晳白[xī bái]谓人肤色白净。 
- 标白[biāo bái]显扬。 
- 告白[gào bái]1.声明或启事。2.表白。如: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琐忆》。 
- 话白[huà bái]①戏曲中的说白。②旧时评书演员登台后,先念上场诗,接着拍醒木,再说几句引入正书的话,叫做话白。 
- 鱼肚白[yú dù bái]1.白里透青像鱼肚子的颜色。 2.指黎明时东方天色。 3.清初,余怀﹑杜浚﹑白仲调三人同居金陵,时人以市语谐三人姓氏之音,呼为“鱼肚白”。 
- 狐白[hú bái]1.狐狸腋下的白毛皮。 2.见“狐白裘”。 
- 荼白[tú bái]如荼之白色。 
- 凭白[píng bái]凭空;无缘无故。 
- 箭竿白[jiàn gān bái]见“箭干白”。 
- 无名白[wú míng bái]明清时称不中宫廷之选的阉人。 
- 惊白[jīng bái]惊讶地告诉。 
- 念白[niàn bái]戏剧中的道白。 戏曲中的道白 
- 灰白[huī bái]状态词。浅灰色:~的炊烟。头发~。 
- 独白[dú bái]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 
- 竹白[zhú bái]1.竹子杀去青皮的部分。 2.借指史乘。 
- 揭白[jiē bái]1.掀去覆盖在死者面部的白巾,为之画像。 2.明白宣示。 
- 熊白[xióng bái]熊背上的脂肪。色白,故名。为珍贵美味。 
- 探黑白[tàn hēi bái]见“探丸借客”。 
- 兹白[zī bái]兽名。 
- 花白[huā bái](须发)黑白混杂:花白胡须 ㄧ才四十岁的人头发都花白了。 
- 口白[kǒu bái]1.口头告诉。 2.道白。 
- 絜白[jié bái]1.洁净。絜,通“洁”。 2.清白。 
- 清浑皂白[qīng hún zào bái]比喻事物的本来面目﹑是非﹑情由等。 
- 写白[xiě bái]1.写明;洗雪。 2.誊清。 
- 眼白[yǎn bái]1.以白眼相看。表示轻视。 2.方言。即巩膜。通称白眼珠儿。 〈方〉∶白眼珠儿 
- 泛白[fàn bái]1.谓满饮一大杯酒。 2.浮现白色。 
- 开白[kāi bái]解释表白。 
- 雄白[xióng bái]犹雄辩。 
- 皦白[jiǎo bái]洁白。 
- 乳白[rǔ bái]象乳汁一样的白色。 像牛奶的白色 
- 直白[zhí bái]坦率;干脆爽快:直白地说,他爱你只贪图你有钱。 
- 省白[shěng bái]审察昭雪。 
- 晢白[zhé bái]白晳。 
- 斑白[bān bái]〈书〉(须发)花白:两鬓斑白。也作班白、颁白。 头发花白,常用来形容年老两鬓斑白 
- 密白[mì bái]秘密告诉;秘密禀告。《三国志·魏志·苏则传》“文帝 以其功,加 则 护羌校尉,赐爵关内侯”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曰:“则 之功效,为可加爵邑未邪?封爵重事,故以问卿,密白意,且勿宣露也。”《南史·张敬儿传》:“至镇,厚结 攸之,得其事迹,密白 高帝,终无二心。”《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然枢院机速事,则不由中书,直关门下省,谓之‘密白’,时不能改。” 
- 各白[gè bái]各别,互不相干。 
- 纯白[chún bái]1.正白无杂色。 2.犹纯洁。 完全白色 
- 寡白[guǎ bái]犹苍白。 〈方〉∶煞白;无血色他脸色寡白 
- 吐白[tǔ bái]1.呈露白色。 2.陈说,宣告。 
- 太白[tài bái]①星名。即“金星”,又名“启明星”。②山名。在陕西:西当太白有鸟道。 
- 晓白[xiǎo bái]通畅明白。 
- 筛寒洒白[shāi hán sǎ bái]形容飞雪。 
- 五白[wǔ bái]古时博戏的采名。五木之制,上黑下白。掷得五子皆黑,叫卢,最贵;其次五子皆白,叫白。 
- 鲜白[xiān bái]鲜明洁白。 
- 涅白[niè bái]白色,不透明。 白色,不透明 
- 银白[yín bái]白中略带银光的颜色。 带银光的白色 
- 梅花白[méi huā bái]形容斑白,花白。 
- 条白[tiáo bái]分条陈明。 
- 守白[shǒu bái]1.指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2.《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室比喻心。”后以“守白”谓保持空明的心境。 
- 乘白[chéng bái]古代指战车和军旗。 
- 球蛋白[qiú dàn bái]任何一类简单的蛋白(如肌球蛋白、麻仁球蛋白、γ-球蛋白),它们的特性表现在纯水中或常在半饱和的硫酸铵或硫酸钠溶液中几乎完全不溶,而溶于稀盐溶液,它们受热凝聚,广泛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如血浆或血清)中。 
- 卵白[luǎn bái]蛋白。 蛋清 
- 王白[wáng bái]唐诗人王质夫﹑白居易的并称。 
- 不分皁白[bù fēn zào bái]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贞白[zhēn bái]1.谓守正清白。 2.指南朝梁陶弘景。 
- 鼻端白[bí duān bái]佛教修行法之一。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 
- 撮白[cuō bái]案牍上贴的白纸浮签。 
- 畅白[chàng bái]显豁明白。 
- 丸赤白[wán chì bái]汉代长安少年谋杀官吏时,以三色弹丸抓阄,得红丸者杀武吏,得黑丸者杀文吏,得白丸者于同伴被杀时主丧事。事见《汉书.酷吏传.尹赏》。后为暗杀官吏的典实。 
- 漂白[piǎo bái]1.除去纤维材料﹑纺织品等物中所含色质,使之变白的过程。 2.说明,表白。 用水加化学药品使东西退去颜色或变白 
- 叶家白[yè jiā bái]福建建溪的一种名茶。 
- 朗白[lǎng bái]犹雪亮。 
- 交白[jiāo bái]雪白。 
- 说白[shuō bái]1.戏曲﹑歌剧中唱词部分以外的台词。 2.说话。 3.指说不能实现或没有根据的话。 戏曲、歌剧不唱的台词 
- 霜白[shuāng bái]犹雪白。 
- 照夜白[zhào yè bái]骏马名。产于古代西域,雪白而高大。 
- 卡白[kǎ bái]1.煞白。 2.藏族量具名,同升相似。 
- 附白[fù bái]附上说明:这部书上卷的插画说明印错了,拟在下卷里~订正。 
- 暗白[àn bái]灰白色。 
- 羊白[yáng bái]一种因缺乏色素而引起的白斑病。又称羊白头。 
- 李白[lǐ bái]李白(701李白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迁居中亚的碎叶城。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明的表现了他对封建贵权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影响,李白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各体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擅长。 
- 刘白[liú bái]唐 代诗人 刘禹锡 和 白居易 的并称。 
- 乌白[wū bái]谓乌鸦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 奉白[fèng bái]奉告。 
- 月白[yuè bái]淡蓝色:~小褂儿。 
- 煞白[shà bái]犹惨白。多形容因恐惧﹑愤怒或疾病等而致脸无血色。 惨白,没有血色他吓得脸色煞白 
- 时里白[shí lǐ bái]白鱼的别称。太湖白鱼素称鱼中之冠,每年夏至后尤盛,称“时里白”。 
- 皂白[zào bái]1.亦作“皁白”。 2.黑与白。多比喻非与是。 3.佛教称僧徒和俗人。僧徒衣黑﹐俗人衣白﹐故称。也称缁素。 黑色和白色。引喻为正确与谬误不分青红皂白 
- 侯白[hóu bái]隋魏郡人,字君素,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善巧辩,好为诽谐杂说,着《旌异记》十五卷﹑《启颜录》十卷。见《隋书.侯白传》﹑《新唐书.艺文志三》。后因以为伶人善戏谑者之称。 
- 鄱阳白[pó yáng bái]纸名。 
- 进白[jìn bái]指对尊上者的回话。 
- 皙白[xī bái]指人肤色白净。 
- 云白[yún bái]1.古代兵阵法的一种。 2.鸩鸟的别名。 
- 扯白[chě bái]方言。说谎。 〈方〉 ∶说谎 
- 拔白[bá bái]1.拔去白发。 2.从箭囊中拔箭在手。白,指白羽箭。 3.东方发白,破晓。 
- 呼五白[hū wǔ bái]古代摴蒲有五白之采,因称博戏时高呼叫采为“呼五白”。 
- 唱白[chàng bái]戏曲或曲艺中的歌唱与说白。 
- 中白[zhōng bái]半白。 
- 拽白[zhuài bái]1.考试交白卷。 2.称黄河水清处。 
- 班白[bān bái]同‘斑白’。 
- 三白[sān bái]1.三度下雪。 2.指盐﹑萝卜﹑饭。三者皆白色,故谓。 3.指三白酒。 4.西瓜的一种。其皮﹑瓤﹑子俱白,故名。 5.同“三白法”。 
- 科白[kē bái]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道白。 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道白 
- 面白[miàn bái]当面直说。 
白[bái]字在中间的词语
- 黑白片[hēi bái piānr]没有彩色的影片(区别于‘彩色片’)。 
- 大白羽[dà bái yǔ]装有白羽毛的长箭。 
- 六牙白象[liù yá bái xiàng]见“六牙”。 
- 元白体[yuán bái tǐ]诗体的一种。 
- 素衣白马[sù yī bái mǎ]白衣白马。古代用于凶丧之事。 
- 狐白裘[hú bái qiú]1.用狐腋的白毛皮做成的衣服。 
- 鹅口白疮[é kǒu bái chuāng]即鹅口疮。 
- 红白赏恤[hóng bái shǎng xù]清 制,八旗官员家有红白事,按该员品级给予赏赐,谓之“红白赏卹”。 
- 煮白石[zhǔ bái shí]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 
- 响金白银[xiǎng jīn bái yín]成色好的金银。亦泛指银子。 
- 换白鹅[huàn bái é]犹换鹅。 
- 清浄白省[qīng jìng bái shěng]见“清省白浄”。 
- 大白菜[dà bái cài]俗称“黄芽菜”。双子叶植物,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叶生于短缩的茎上,叶片薄而大,椭圆或长圆形,浓绿或浅绿色;心叶白、绿白或浅黄色;叶柄宽,两侧有明显的叶翼。总状花序,花黄色。原产中国,为北方的主要蔬菜。长江流域也有栽培。 见“白菜” 
- 辽东白鹤[liáo dōng bái hè]指辽东丁令威得仙化鹤归里事。 
- 枫丹白露[fēng dān bái lù]法国北部市镇,著名历史古迹和游览胜地。在巴黎东南塞纳河畔。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周围有苍翠的枫丹白露森林。12世纪起为法国历代国王狩猎休憩之所。有13世纪城堡及金碧辉煌的皇宫和花园等。近代已建为历史博物馆。 
- 卷白波[juàn bái bō]古代酒令名。其意说法不一。 
- 京白梨[jīng bái lí]北京地区产的白梨。果实皮薄,肉厚,味甜多汁,香味浓郁。 北京地区所产之白梨,皮薄,肉甜厚多汁,不脆 
- 小白脸[xiǎo bái liǎn]外表漂亮的男青少年。常带有爱打扮﹑风流浪荡等含义。 
- 枉长白大[wǎng cháng bái dà]犹言白长这么大。 
- 虫白蜡[chóng bái là]即白蜡。也简称虫蜡。刮取白蜡虫和水蜡虫在蜡树上分泌的蜡质制成﹐供浇烛﹑药用。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虫白蜡》。 
- 康白度[kāng bái dù]葡萄牙语comprador的译音。即买办。 
- 汉白玉石[hàn bái yù shí]颜色洁白的细粒大理岩,质坚硬,是上等的建筑和雕刻材料。 
- 九白之贡[jiǔ bái zhī gòng]清代外蒙古每年例贡朝廷白色驼﹑马共九匹,称为“九白之贡”。《清文献通考.舆地二四》:“﹝喀尔喀﹞为西北强国,共为七部,有三汗:中曰土谢图汗,东曰车臣汗,西曰扎萨克图汗……崇德三年,三汗并遣使入朝,定各贡白马八,白驼一,谓之九白之贡,岁以为常。” 
- 吃白墨饭[chī bái mò fàn]谓以教书为职业。白墨,指粉笔。 
- 没白没黑[méi bái méi hēi]不分昼夜。 
- 老白赏[lǎo bái shǎng]见“老白相”。 
- 乌白菜[wū bái cài]∶即乌塌菜。 〈方〉∶即乌塌菜 
- 小白脸儿[xiǎo bái liǎnr]指皮肤白皙的美貌男子。 指皮肤白皙的美貌男子 
- 大白天[dà bái tiān]大白日。 
- 神白猨[shén bái yuán]传说中楚地的猿。 
- 早期白话[zǎo qī bái huà]指唐宋至“五四”运动前口语的书面形式。 
- 长白山脉[cháng bái shān mài]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段山地的总称。东北起自完达山,西南延至千山,海拔大部在500长白山脉1000米。2000米以上高峰集中在中、朝边境的白头山附近。中国重要林区,特产人参。 
- 黑白片儿[hēi bái piānr]黑白片。 
- 杨白花[yáng bái huā]1.乐府杂曲歌辞名。北魏名将杨大眼之子杨白花,容貌瑰伟,胡太后逼通之。会父大眼卒,白花惧及祸,改名华拥部曲降南朝梁。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婉。见《梁书.杨华传》﹑《南史.王神念传》。歌辞载《乐府诗集》卷七三。 2.指柳絮。亦喻指薄幸之人。 
- 吐白凤[tǔ bái fèng]见“吐凤”。 
- 红白大礼[hóng bái dà lǐ]指婚丧嫁娶的礼仪。 
- 乌涅白糟[wū niè bái zāo]形容十分杂乱。 
- 唱白脸[chàng bái liǎn]扮演反面角色。 扮演反面角色 
- 老白干儿[lǎo bái gānr]〈方〉白干儿。 〈方〉∶白干儿。白酒 
- 无因白故[wú yīn bái gù]方言。无缘无故。 
- 吃白相饭[chī bái xiàng fàn]方言。喻不务正业,游荡为生。 
- 辽豕白头[liáo shǐ bái tóu]同“辽东豕”。 
- 辽东白鸖[liáo dōng bái hè]指辽东丁令威得仙化鹤归里事。 
- 明白人[míng bái rén]对知事明理者的通俗称呼。 对知事明理者的通俗称呼 
- 黄白之资[huáng bái zhī zī]金银钱财。 
- 三白草[sān bái cǎo]植物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三白草,此草初生不白,入夏叶端方白,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草毕秀矣。其叶似薯蓣。” 
- 赭白马[zhě bái mǎ]毛色赤白相间的骏马。 
- 桑白皮线[sāng bái pí xiàn]以桑白皮纤维制成的线。缝合伤口用。 
- 独白草[dú bái cǎo]乌头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乌头》。 
- 大白日[dà bái rì]白天。大﹐表示强调。 
- 滚白水[gǔn bái shuǐ]开水。 
- 三白酒[sān bái jiǔ]酒的一种。宋时有顾氏三白酒。见宋宋伯仁《酒小史.酒名》。 
- 红口白舌[hóng kǒu bái shé]同“赤口白舌”。 
- 跳白果[tiào bái guǒ]儿童游戏的一种。 
- 赤髭白足[chì zī bái zú]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舍(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又《神异下.释昙始》:“始(昙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 
- 跳白索[tiào bái suǒ]1.亦称“跳百索”。 2.儿童跳绳游戏。 
- 猎白鹿马[liè bái lù mǎ]古代良马名。 
- 八白室[bā bái shì]成吉思汗死后﹐造长陵﹐并修建白室八间﹐以为寝庙。后遂以“八白室”为其陵寝专称。参阅《蒙古源流》卷四﹑卷六与《圣武记》卷五附录。 
- 少年白发[shào nián bái fà]指年轻人过早出现白发。可能因精神过度疲劳、忧虑、紧张,也可因血液循环障碍及某些严重疾病或遗传因素引起,此外与头发中色素成分有关的铜、钴、铁微量元素不足,以及叶酸、维生素b缺乏也可能相关。一般不影响健康。 
- 六说白道[liù shuō bái dào]犹胡说八道。 
- 长白山[cháng bái shān]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山地,最高峰白头山海拔2,691米,在吉林和朝鲜边境上,山顶的天池是一个火口湖,也是中国最深的湖泊。长白山还是中国重要林区,出产的人参、貂皮、鹿茸享誉中外。 
- 使气白赖[shǐ qì bái lài]谓纠缠不已。 
- 吃白饭[chī bái fàn]谓光吃饭不做事。 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自己现在在家吃白饭,又不好跟妈妈要钱 
- 大白鼠[dà bái shǔ]家鼠的一种,体白,褐家鼠的变种。 家鼠的一种,体白,褐家鼠的变种 
- 小白菜[xiǎo bái cài]跟白菜相近的一种植物,叶子直立,勺形或圆形,绿色。是普通蔬菜。 
- 青袍白马[qīng páo bái mǎ]1.《南史.贼臣传.侯景》﹕“大同中童謡曰﹕‘青丝白马寿阳来。’景涡阳之败﹐求锦﹐朝廷所给青布﹐及是皆用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马﹐青丝为辔﹐欲以应謡。”后因以“青袍白马”指乱臣贼子。 2.喻闲官﹑卑位。 
- 少白头[shào bái tóu]1.年纪不大而头发已经变白。 2.指年纪不大而头发已经变白的人。 
- 老白相[lǎo bái xiàng]1.亦作“老白赏”。 2.指游手好闲的浪荡人。 
- 头白乌[tóu bái wū]白头乌鸦,传说中的不祥鸟。 
- 完白山民[wán bái shān mín]即完白山人。 
- 黑白棋[hēi bái qí]指围棋。因其分黑子白子,故称。 
- 厢白旗[xiāng bái qí]镶白旗。清代八旗之一。参见“八旗”。 
- 曹白鱼[cáo bái yú]即“鳓”。 
- 补白本[bǔ bái běn]宋版书以白纸印成,或因蠹败而修补者,谓之“补白本”。 
- 踏白军[tà bái jūn]唐 宋 时骑兵番号。多指前锋部队。宋 岳飞《奏陈州颍昌捷状》:“据踏白军统制 董先、游奕军统制 姚政 等申:统率军马,在 潁昌府 驻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壬午,金 人攻 蔡州,侍卫马军司统制 赵撙 率诸军御之,京西制置使 吴拱 亦遣踏白军统制 焦元 来援。”亦省称“踏白”。唐 司空图《纪恩门王公宣城遗事》:“公前命 宁国 兵遮截之,生得其踏白数十骑,乃并山引退。”《旧五代史·梁书·朱珍传》:“復以踏白骑士入 陈亳 间,以邀 蔡 人,遂南至 介沟,破 淮西 石璠 之师二万,掳 璠 以献 
- 眼白洋洋[yǎn bái yáng yáng]方言。白眼珠全露了出来,一动也不动的样子。形容发楞的情态。 
- 三白食[sān bái shí]佛教徒食乳﹑酪﹑饭,三者均白,故称。 
- 刘白堕[liú bái duò]相传为 南北朝 时善于酿酒的人。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河东 人 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甖贮酒,暴於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山郡登藩,远相餉馈,踰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觴’,亦名‘骑驴酒’。永熙 年中,南青州 刺史 毛鸿宾 齎酒之蕃,逢路贼,盗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復名‘擒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 白堕 春醪。’” 
- 交白卷[jiāo bái juàn]1.考生不能回答试题,把空白试卷交出去。 
- 增白剂[zēng bái jì]给某物增白的药剂(如漂白剂)。 给某物增白的药剂(如漂白剂) 
- 赤白囊[chì bái náng]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 漂白粉[piǎo bái fěn]由氯和熟石灰作用制成的白色粉状物质。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有刺激性氯气臭味,易分解、吸湿。是有效的消毒剂、杀菌剂和漂白剂,需密封保存。 主要由氢氧化钙、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组成,具有不定含量的有效氯和水分,用作漂白剂、消毒剂、脱臭剂 
- 狸头白首[lí tóu bái shǒu]秦始皇时仪仗队所戴的狸猫形帽。 
- 圆白菜[yuán bái cài]结球甘蓝的通称。也写作“元白菜”。 结球甘蓝的通称。圆也作元 
- 逸少白鹅[yì shǎo bái é]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性爱鹅……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后以“逸少白鹅”﹑“逸少鹅”为羲之爱鹅的典实。 
- 大白话[dà bái huà]通俗的语句,有时喻指无聊或无意义的话。如:这篇小说都是大白话,乏味的很。 
- 蛋白酶[dàn bái méi]有机化合物。主要含在动物体内。种类很多。作用是把复杂的蛋白质分子逐渐分解成较简单的蛋白质﹐最后分解成便于吸收的氨基酸。 
- 本白布[běn bái bù]未经漂白、染色的布。 
- 放白鸽[fàng bái gē]旧时指以女色为诱饵设骗局。 
- 坚白相盈[jiān bái xiàng yíng]后期墨家针对公孙龙学派“离坚白”命题而提出的反驳命题。公孙龙学派认为坚白石的坚﹑白两种属性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后期墨家则指出坚白石是一个整体。“无坚得白,必相盈也”(《墨子.经说下》)。坚﹑白两种属性是相互渗透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只有当其处在不同的两种物体中,才是彼此分离的,所以说“坚(白)异处不相盈”(《墨子.经说上》)。 
- 清省白浄[qīng shěng bái jìng]1.亦作“清浄白省”。 2.清醒。毫无醉意或睡意。 
- 凉白开[liáng bái kāi]∶指放凉了的白开水。 ∶指放凉了的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