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高中地理高效学习的四个技能

文/心醉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复杂的,但它的发生、演变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那么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下面就其所探讨的规律性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规律。在地理课中我们通过阅读观察就会发现,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因果依属关系普通存在。我们要善于启迪学生通过由因导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体总结它们的因果规律。例如自然资源,其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矿规律的制约。由于成矿是在地质时期中的岩浆活动或地表物质的分异过程中进行的,因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岩浆活动或与地理环境的特点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沉积岩地区。农业资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受自然界水平分异规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带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善于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规律,就能巩固分布知识、避免死记硬背,掌握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气中,饱和水汽、动力和凝结核是兴云致雨的必备条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上升气流或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于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或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少。不难理解,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终年以上升气旋为主,形成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少雨带,终年以下沉气流为主,则形成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西风带来充沛降水,信风则往往使天气晴燥;暖温气流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稀少;气旋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过境时天气晴朗等。这些规律的形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必然的识记条件。

  二、地理分布的规律。地理教学的主要一条是研究地表一定空间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知识诸如段区和自然区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矿产的分布、气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业和农业的分布,都各自显示出地理的规律性或地质的规律性,是地理特征的具体内容和依据,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充分运用好地图,这是掌握地理分布规律和识记知识的最好方法。例如世界地理的分布。初看世界地图,似乎地形分布杂乱无序。可是如果深入读图,认真分析,加以梳理,就会一目了然。在陆地和海底,地形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基本上受地形骨架的控制。其一,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大致成网格状排列。特别是在我国东部,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同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相互交织成网格状,沿着这些走向的山脉,两侧有相对低洼的地区,亦大致成网格状分布。其二,在世界陆地上,有两个巨大的高山带,一是环太平洋高山带,它包括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以及亚洲东部岛弧上的山脉,纵列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岸,二是亚欧大陆南部高山带、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多呈东西走向。这两个高山带在帕米尔高原集结;阿尔卑斯山系又以阿尔卑斯山为其山结。其三,是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海底三部分。洋底中部都有一条海底山脉即海岭,两侧分布着一系列海盆,在大洋边缘有狭长深邃的海沟。

  三、地理分析规律。所说的地理分析,即通过地理思维活动,将个别的、局部的、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通过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征、阐明共性、揭示规律。这对于发展学生智能、明确地理概念和知识结构、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知识极为有益。那么分析地理事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其一,自然特点的分析。所谓的自然特点,泛指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是一个综合概念。分析各个要素时,应从它们的属性、内容和知识系统等方面考虑。例如,地理位置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地形特征从地势、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表特征和特殊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气候一般从影响因素、主要组成要素上分析说明其特征,气候类型,水热状况、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特殊天气现象等;河流的水文特征从流量、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含沙量、有无结冰和冰期长短进行分析;河流水系从源流概况、水系组成特点和水能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水力资源从流速、落差和水量的大小进行分析自然资源情况应从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即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方面说明。其二,经济特点的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特点主要从经济属性、国民经济结构,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工业生产力布局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布局,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选择经济最佳的地点布局,如接近原料、燃料或消费区,有比较方便的、清洁的水源,有一定数量的合适的建筑用地,有便利的交通,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力量和劳动力,有一定的农业基础和必要的协作条件;地区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注意生态平衡。如鞍山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条件是:有鞍山、本溪丰富的铁矿石可就近供应,有抚顺、阜新的煤炭,有辽河水系的工业用水,地处哈大线上。布局原则主要依据: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接近产品消费区,尤其是沈阳为大机器制造中心,钢铁需求量大。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利用自然条件保护生态平衡,满足国计民生需要,要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农业布局和工业布局相结合。

  只有遵循自然,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尤其要掌握规律性的地理知识,必须同运用地图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经常性的读图,用图和分析图、将知识巩固在图上,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只有这样做才会使其感到地理好学,好记。

  高中地理高效学习的四个技能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四、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随之变化等。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


相关文章:

1.高中地理五大学习方法

2.高二地理的学习方法

3.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4.高中地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5.学好高中地理的方法

小编推荐

1.202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2.感恩老师高二作文七篇

3.观察日记四年级作文300字(10篇)

4.游记四年级作文开头与结尾10篇

5.游记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500字10篇

6.秋游四年级上册游记作文10篇

7.童年趣事作文350字13篇

8.春游为主题的游记四年级作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