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该影片讲了女主人公对男主角的爱恋加深,直致把自己推向深渊的故事。
记得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影片内容已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其中的音乐和散发出的忧伤气氛一直耐人回味。故事发生在国破家亡的三四十年代,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影片采用倒叙手法,以阅读信件的方式,叙述了女主角对男主人的懵懂爱恋,相聚,分开,绝望。女主人公的坚贞不渝与男主人公的玩情不恭,形成巨大反差。女主人公在他眼里不过如蔡小姐、朱小姐之流,是他生命里的匆匆过客。相反,男主人公在她心里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负心汉能够如此忠诚让人费解。或许与她情窦初开时恰好与他相遇有关,为了永远保护这份“初恋”的圣洁,即使她在坟墓中得到他的呼唤,她仍然会义无反顾的回到他身边。与其说是与他相恋,倒不如说是与自己相恋。
国破家亡时,感情是一剂慰藉心灵的良药,以坚贞不渝或者萍水相逢的方式。
女人,永远是一种感性动物。为了爱情,总是可以奋不顾身到失去自己,却偏执的认为爱上心中的那个他是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开始读《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只是叙述一个失去心爱的儿子的女人向一个陌生人倾诉其对儿子的爱与不舍的故事,可故事的发展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这个女人,却是向那位收信的作家吐露了自己对他穷尽一生的爱恋。
从十三岁开始,那个女人便无可救药的爱上这位在她看来是风度翩翩、儒雅、富有的男人,对了,他还是个作家,一个比她身边那些脏兮兮或是没素质的男人要牛逼的多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不像之前的邻居会欺凌她,会拿雪球把她的头砸的头破血流,他会发出迷人的、温暖的微笑,他会看很多的书,尽管他也经常带各色各样的女人回到住所。从十三开始,他就是她的世界,她会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嗅他吸过的烟头,她爱他爱得无可救药,即使是在随妈妈改嫁到斯鲁巴克,即使继父待她如亲生女儿,生活无忧,她却认为离开他生活便失去了阳光,整日郁郁寡欢,甚至十七八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跑到原来的住所旁边工作,无数次站在路口只想让他想起他,想不起也罢,注意到也便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爱他,她把自己的姿态放得那么低,低到了尘埃里,终于,作家注意到这个美丽的女孩,带回了住所,一夜春宵,女孩只带走了四朵白玫瑰。肉体的欲望终究是人类致命的弱点,他们又有了两次,女孩把她当做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在她的心里,作家是最高尚的,甚至后来她说,在生下孩子之前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发誓没让别的男人碰过她的身体,她觉得,他碰过的身体多么圣洁啊,怎能让别人猥亵。自此,我不知道我抱得是一种什么心态,对于一个随意将各种各样的男人,这个女人还将他视为神祗,是该赞美的坚定的少女情怀还是爱的盲目?我真的不懂。为了作家的儿子能够像他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爸爸一样吃的舒心,穿的体面,女人去卖身。因为作家,女人拒绝过很多男人的求婚,甚至是在多年后再次碰到作家时,她都要撇下一个对他的极好的工厂主,却急于向作家献身,只想要作家想起她来,想起那个十三岁的小女孩,那个十七岁的少女,可惜,一夜春宵后作家却给了她钱,多么可笑的结果。
女人最终还是和她的孩子一同死去了。作家看完信后亦只是震惊,却想不起那个为他耗尽一生的女人是谁,亦才发现,今年的生日没有了女人默默送的白玫瑰。看完后,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懂,我不知道对于这个女人的这一生是否该用值不值去评价,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责怪过作家,自始至终都在为作家着想,可是谁又能鄙夷她?谁又能说她不值得呢?她有信仰,她爱他,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他,她做的所有只是为了让他注意她和想起她,即使没有成功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或感性的思维去评判她,毕竟,爱,不忍心责怪。毕竟,我们自己,亦做不到她那般的奋不顾身。
作为小说来说,用“击节之作”来形容它毫不过分,我很讶异于一个男性作家能将一个女人的心思描述的这么细腻,绝望、欣喜,少女的缱绻情怀,早年徐静蕾将他翻拍成电影,不知晓效果如何。其实在开始的时候不免觉得与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因为无法抑制住对已逝恋人的思念,渡边博子在其中学同学录里发现“藤井树”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时,并寄了封信过去,而收到情书的女生并不认识渡边!
多可敬,多可悲。
这样的爱,称之为病态也不为过,可是偏偏,又悄无声息。这是单恋的极致。尽管她将他看得清清儿的,可是无法自拔。
我们的这位作家R,大约是有些脸盲。前一段时间看《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家的小妹妹对华生说:“令人惊讶,这么多次,你们这些男人都没真正注意我的脸。”我想,这句话说给作家R也是适用的。
只是,对于我们的女人公来讲,未免太残忍了些。
感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感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我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潜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我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我的开心,以他的悲哀作为自我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感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我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盼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期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明白,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明白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貌,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以前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明白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明白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明白,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书包范文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一个人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比较忘我,得意忘形,忘记自己之前的经历,高举这些成就去向别人炫耀。初心很难坚守,容易被一些华而不实的荣耀迷惑,让自己变得傲慢,自以为是。琴多维克是不是这样的人,不得而知,毕竟在成名之前,他就不喜同人讲话,不喜同伙伴玩耍,孤单地做着自己的事。
突然出现的博士,被扭转的局面,为后面的发言做了铺垫。象棋的比赛和故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30分钟里的自述。终于可以像正常人那样讲话,终于找到一个人,能倾听那段被囚禁的故事,终于避开了那个牢笼。
博士能记得象棋里面的布局,能记得每个象棋高手下过的棋,这个看似让人惊讶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惊讶,肯定还有许多人,能清楚的记得那段时间里每一个月每一天每一时刻发生的事情。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他们是幸运的,能等来黎明的曙光,也是不幸,活着的时刻,每想起惨不人道的经历时,都会痛不欲生。患有“象棋病”的患者,即使在治疗中好转起来,最好不要想起,一旦想起,就像棋局里的棋子,去经历任人指挥的命运。
没有一个故事像这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如此的沉重。
如同我看陈丹青笔下的专门描述旧上海女子上官的女儿露露的命运那般让人窝心和难过。
一切还没开始便已宣告了结束。
什么是什么啊?什么又是什么啊?一切都是什么?人生就是被这样的什么给毁灭了,可毁灭的操纵者,竟然还是自己。
只是因为喜欢一个男子,宿命般的喜欢,便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
可是,又因为爱,百般的隐忍,爱得如此低调和黯然失色。只为,所爱的这个男子是个滥情之人,如同胡兰成,每到一处总是拈花惹草,风流韵事不断,亦不觉心愧。而这个滥情之人,一点儿也没觉察这个爱他到极点的女人,为了他怀孕,为了他忍受了一切的痛苦是是非,为了他千般的等待万般的企盼,却依旧没有得到他的任何一点关注。
通过这种方式接近的男子,转身,这个男子就已经忘记了她。
她的所有为爱忍受的一切痛苦,他不知道,孩子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但是,因果知道的。最直接最残忍的惩罚,是这个孩子的因病夭折。而这一切,这个孩子的父亲,竟然还是一无所知。从一开始就不自知的,所有,到最后还是不自知。知道的时候,这个属于他的孩子已经远去,而这个爱他到骨子里的女人,也是和他永别的时刻了。
女人用一封厚厚的信,将前因后果来来回回仔仔细细啰里啰唆的全部讲述给了他听,包括如何开始注意他,包括他如何用眼神征服了她。其实,他的眼神不只是对着她一个人的,所有经过他身边的女人都能享受他的这种眼神,那种充满柔情蜜意的,天生就会诱惑女人的眼神,脉脉含情,又荡人心魄。彼时,这个女子还是个女孩,才13岁,缺乏呵护缺乏关爱毫无抵抗能力的爱上了这种注定是悲剧的眼神。
死心塌地、舍身忘己的爱着这个花心的男人,年少的爱恋那么幼稚那么肤浅那么愚蠢,以为爱上了就不会再变心了,过去是这样,以后也就这样,就这样会爱一个人一辈子到老了。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觉察的爱情更让一个孩子觉得内心有种隐秘的快乐了。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女子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的一头栽进了自己编织梦里,自己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成天心情压抑,郁郁寡欢。这个时候,内心极度缺乏关爱的女孩遇上了这么温柔的一个眼神,就这样爱上了。即便这个男子不值得爱,但是因为那样的一个眼神,他就成了她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都成了他,尽管他一点也不知情。无数次的想象接近它靠近他温暖他关怀他,同时也被这种想象温暖了自己。
若是这种温暖的想象一直持续下去,那有多好。可是,为了接近他,她去了夜总会做小姐。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他。是的,在夜总会,她如愿以偿。他把她当成了一个小姐,一点都不知道她从一个孩子的时代起就狂热的恋上了他。那一夜之后,他就忘了她,如同忘了其他曾经和他有过肌肤接触的女子,那般绝情那般平淡。是的,就这样。
收到她的信,看完信的他,还想不起来,她到底长得什么模样,但是,拿着信的手却止不住的哆嗦了,然后陷入了长时间的凝神沉思。那个没见过面的他的孩子,那个邻家女孩,一切似乎都在梦中出现过,一切又都是那么的飘忽让人捉摸不定,像幻觉,只是梦见过而已。不曾想,这梦境,还真是一个现实。
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斯台芬茨威格,他无比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描述手法,很容易让人看着他的故事就这样的陷入了进去。这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让人赞叹的是,他讲故事的细致和能力,不知不觉地就把读者带进了他所要描述的故事中去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得很沉重。人生原本不该这样沉重的。作者穷尽他的笔墨,极端的反反复复,他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中秋假期,终于把茨威格大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完完整整地读完了。不得不赞叹,茨威格果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懂女人心理的作家”,敏感细腻的心理描写,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尤其是他的文字,字里行间无一不洋溢着大胆勇敢的炽热爱恋和爱而不得的撕裂伤痛。
“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都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却一无所知。”整个故事的概括大抵便是这句话。
可以这样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本书。虽然我并不赞同书中女主为了所谓美好的爱情而近乎卑微牺牲一切也要将爱进行到底的选择,但所有的爱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我十分佩服女主为了爱情不顾一切,飞蛾扑火,燃烧自我的勇敢与热情,那是我不曾拥有也不曾敢想的“大胆与偏执”。
女主在书中没有准确的名字,“一个陌生女人”便是她所有的代名词。那个陌生女人,从花季少女的13岁初遇邻居的他,到她死亡的那一刻,陌生女人的一生彻彻底底就是一场漫长无声的暗恋。在她的眼里,他是她“心上白月光”,是她“一生的爱恋”。
与此同时,她也无比清楚地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哪怕他们曾三度春宵,他依旧记不住她。哪怕她为他生下儿子,并偷偷扶养他的孩子,甚至因此去卖身。每年生日给他送上一朵白玫瑰,他也依然没有注意到,更别提参透白玫瑰背后深情的涵义——一个女子一生一尘不染的爱。至始至终,都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恰如她的自白,“我一头栽进自己的命运,仿若跌入深渊。”
有关暗恋这个深情的词,大抵便是“我爱你,与你无关”,亦是“我毫无指望地爱你”,更是“我,穷极一生都未曾因爱你而疲倦”。而读完这本书却只能道一句,“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