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下面是记作业整理的叶公好龙的意思【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叶公好龙 → 龙马精神 → 神魂颠倒 → 倒持泰阿 → 阿其所好 → 好为人师 → 师出无名 → 名存实亡 → 亡魂丧胆 → 胆大包天 → 天怒人怨 → 怨天尤人 → 人己一视 → 视同路人 → 人尽其才 → 才疏意广 → 广土众民 → 民胞物与 → 与世无争 → 争权夺利 → 利欲熏心 → 心灵手巧 → 巧不可接 → 接三连四 → 四亭八当 → 当务之急 → 急流勇退 → 退避三舍 → 舍己救人 → 人心不古 → 古貌古心 → 心手相应 → 应付裕如 → 如释重负 → 负荆请罪 → 罪恶滔天 → 天昏地暗 → 暗箭伤人 → 人存政举 → 举世瞩目 → 目无全牛 → 牛刀割鸡 → 鸡鸣狗吠 → 吠形吠声 → 声应气求 → 求田问舍 → 舍己从人 → 人微权轻 → 轻重倒置 → 置之脑后 → 后来居上 → 上下一心 → 心灰意冷 → 冷暖自知 → 知人之明 → 明争暗斗 → 斗转参横 → 横七竖八 → 八方呼应 → 应付自如 → 如花似锦 → 锦心绣口 → 口沸目赤 → 赤胆忠心 → 心平气和 → 和盘托出 → 出将入相 → 相惊伯有 → 有求必应 → 应有尽有 → 有名无实 → 实逼处此 → 此唱彼和 → 和而不同 → 同工异曲 → 曲尽其妙 → 妙手空空 → 空谷传声 → 声势浩大 → 大度包容 → 容光焕发 → 发扬光大 → 大有人在 → 在家出家 → 家贫亲老 → 老羞成怒 → 怒发冲冠 → 冠盖相望 → 望子成龙 → 龙争虎斗 → 斗酒只鸡 → 鸡口牛后 → 后患无穷 → 穷凶极恶 → 恶醉强酒 → 酒入舌出 → 出以公心 → 心术不正 → 正襟危坐 → 坐观成败 → 败军之将 → 将伯之呼 → 呼幺喝六 → 六尺之孤 → 孤独矜寡 → 寡不敌众 → 众所周知 → 知无不言 → 言过其实 → 实获我心 → 心到神知 → 知小谋大 → 大名鼎鼎 → 鼎鼎大名 → 名目繁多 → 多愁善感 → 感慨万千 → 千载难逢 → 逢人说项 → 项背相望 → 望穿秋水 → 水尽鹅飞 → 飞蓬随风 → 风行革偃 → 偃武修文 → 文不加点 → 点石成金 → 金舌蔽口 → 口讲指画 → 画脂镂冰 → 冰雪聪明 → 明镜高悬 → 悬鹑百结 → 结驷连骑 → 骑驴觅驴 → 驴前马后 → 后继无人 → 人微言轻 → 轻而易举 → 举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国殃民 → 民富国强 → 强作解人 → 人多势众 → 众口铄金 → 金刚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窃狗偷 → 偷工减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广大 → 大敌当前 → 前所未闻 → 闻一知十 → 十围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浓抹 → 抹月秕风 → 风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胜回朝 → 朝梁暮陈 → 陈陈相因 → 因循守旧 → 旧地重游 → 游山玩水 → 水涨船高 → 高义薄云 → 云兴霞蔚 → 蔚然成风 → 风流罪过 → 过街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前绝后 → 后发制人 → 人云亦云 → 云过天空 → 空穴来风 → 风卷残云 → 云泥之别 → 别具匠心 → 心口如一 → 一丝不挂 → 挂一漏万 → 万古长青 → 青黄不接 → 接二连三 → 三牲五鼎 → 鼎足而三 → 三命而俯 → 俯仰由人 → 人一己百 → 百折不回 → 回味无穷 → 穷极无聊 → 聊以自慰 → 慰情胜无 → 无拳无勇 → 勇往直前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叶公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注音】yè gōng hào lóng
【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表里不一
【相近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相反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成语示列】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